廉價勞力換來不公道
廉價勞力換來不公道

「公平」和「公道」這兩個概念直觀上含義類近,經常被人混淆。當有人說要「公道」處事時,很多人以為只要「各打五十大板」,在形式和數字上做到「對等」,就是「公道」的作風。殊不知,這充其量只是「公平」,絕非「公道」。

在邏輯思考上,我們講究「意義先於真假」。在這些定義接近的字詞上,投機取巧者只要加以操弄,嚼嚼舌根,便能偷換概念,令無理變為有理。特朗普,就是深譜此道的例子。

 

特朗普掀起貿易戰的基調,是在於中美間「存在巨大貿易逆差」,導致「不公平」。乍看基本數據,似乎特朗普說得沒錯:2017年,美國從中國共購入五千億美元商品,而僅輸出一千三百億美元貨物到中國,表面上得出美國有近三千七百五十億美元的對華貿易逆差。

 

數字對等 不等於公道

 

然而,若僅以以上數據,去指中美貿易「不公道」,並不合理。「公道」在經濟及貿易上非以數字上均等去衡量或呈現,而是要考慮雙方的交易地位、利益收入、以至國家情況。簡單來說,並非只做到「你情我願」、「數目一樣」,便是「公平公道」。

 

比方說,在消費模式的轉變及供應鏈全球化的趨勢下,衣物生產的成本愈來愈低,價格亦因而下降。據統計,現時時裝的購買量比三十年前高出三倍。勞工低廉的發展中國家,成為服裝集團的工廠。固然,這些服裝製造,是在雙方情願的基礎上同意,但在國家經濟實際的考慮上,這些發展中國家其實沒有太大空間作選擇,而很多時候,資本國家便會利用此點,向發展中國家就成本價格進行壓迫,以最大化其自身利潤。孟加拉與歐洲國家,便在時裝製造業上,出現這種「不公道」貿易。

 

中國提供廉價勞動力又公道嗎?

 

上述情況,於中國更為明顯。在利潤上,以中國其中一個最著名的電子代工產品iPhone為例,根據會計師行普華永道的統計,每賣出一台iPhone,中方只賺3.6%,與佔近35%利潤的日本,及17%的德國,有很大距離。不斷指責中方不公平貿易的美國,所佔利潤卻是中國兩倍。

 

再者,即使中國國力逐漸趕上,從綜合全國的社會狀況和人口基數,至產業毛利,中國仍然切實處於發展中國家的身份。中國的東西城鄉差異、農村貧窮、人口老化等軟問題,是中國要躋身世界大國必先妥善處理的議程。若對中國強加「發達國家」的標準及門檻,只會是赤裸裸的剝削和無理的要求。早前中國外交部部長王毅已指,要求世貿及各國維持多邊貿易原則,並支持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活動,便出於此因;歐盟在里斯本條約中,亦指出歐盟市場須按「社會市場經濟」原則運行,即要考慮公道、社會公義、平等之餘的價值,以減少及避免對別國的剝削。

 

此外,美國的經濟及社會水平,在冷戰後一直是「高端消費者」,國內中至低端產業,早已將組裝及製模等工作,搬至成本較低的、消費力更弱的國家進行,主要為以「世界工廠」為定位的中國。因此將「美國品牌」、「中國製造」的貨品一併算進逆差,已非貼切算法。若在貿易逆差中不考量中美兩國對貨物的供求關係,更會令數據失去意義。

 

各取所需 貿易公道

 

由此可見,特朗普口中的「不公平」,只是數字上的「不對等」。若從宏觀角度出發,以理解一直以來的中美貿易,便了解雙方長久以來處於相對穩定,且有考慮雙方國家情況的雙邊關係。換言之,中方於以往的對美貿易,都為「公道」。

嫻熟商界之道的特朗普,將中國打成美國最大敵人,以謀選票及政治利益。且看美國中期選舉,將如何反映貿易戰的後果。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11
超無奈
13
嬲爆
10
唔係呀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