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機共存 放眼AI+產業
人機共存 放眼AI+產業

上海矢志爭奪國內人工智能(AI)的龍頭角色,而其中一項重要策略就是舉辦人工智能盛事來提高其在人工智能界的地位。而在9 月17 至19 日在上海舉行的「2018 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就是上海展示其實力的代表作品。以與會的幾十位國內外的講者和與會者的分量而言,稱之為「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實當之無愧。


不少與會的嘉賓講者,都非常刻意展示其企業在AI 範圍近年所取得的突破成果,而阿里巴巴的馬雲作為第一個主講嘉賓,就用比較宏觀的角度,去綜合論述人工智能在未來世界的發展。


過去對人工智能的關注,不少是落在其對人力勞工的替代性,例如牛津大學在不同國家和經濟體研究過「人工智能在未來10 年對就業市場的衝擊」,結論是會帶來由三成至一半的失業問題。


如果單看從人力勞工的替代性着眼,人工智能就只是一種威脅。但馬雲和其他大學的與會者,都是從一個正面的態度去擁抱人工智能的發展。馬雲以〈AI 重新定義思考世界的方式〉為演講主題,認為人工智能不止是一項或幾項技術,「人工智能是我們認識外部世界,認識未來世界,認識人類自身,重新定義我們自己的一種思維方式」。


馬雲甚至認為,把AI 翻譯為人工智能,是扭曲了AI 自身的含義,因為一旦稱之為人工智能,那就是人類智能的一種延伸,又或者是一種產品。他舉了一些例子,蒸汽機釋放了人的體力,但蒸汽機並不是模仿人的體力;汽車比人跑得快,但汽車不是模仿人的雙腿;未來的計算機釋放人的腦力,但計算機不是按照人腦一樣去思考。機器必須有自己的方式去思考,所以真的要翻譯AI這個名詞,馬雲認為翻譯成「機器智能」,比人工智能更為合適。而AI 的未來發展,機器不是模仿人類,不是替代人類,而是做人類做不了的事情,馬雲認為這才是最了不起的。


AI是一種思考世界方式


AI 不再是一項簡單的技術,而是一種思考世界的方式,也是生產力、生產關係、生產資料的改變。在未來30 年,智能技術會顛覆性影響到社會的每一方面,徹底改變傳統的製造業、服務業,所有生活都會被數據和計算所改變。


中金公司在「2018 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中同時發布了一項研究報告,中金分析了目前已經發展和相對成熟的四大AI 技術,包括AI 芯片、計算機視覺、語音語義,以及傳感器和機械人。AI芯片的市場規模在未來5 年可以有接近10 倍的增長,而發展也愈趨專業化;計算機視覺主要是在人臉識別的技術,也是在中國落地最順利的技術,同樣是具有技術深度和眾多應用場景的技術;語音識別已經相對成熟,自然語言處理有廣泛的應用場景;而傳感器作為獲取外部信息的眼睛,是AI 技術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十大應用場景包括移動互聯網(這主要應用在電子消費)、安全防衛(這包括身分證人臉識別等1:1 比對、智能門禁系統等靜態人臉識別、重點場所監控等動態人臉識別、體態識別和行為預測發展)、智能家居、零售(這包括無人零售)、金融、教育、物流、智能製造(AI 和製造業的結合,即為工業互聯網,它是解決中國製造業所面臨的缺乏創新平台和就業人口不足等問題的手段)、醫療和汽車。AI 技術都會在這些場景產生變革和重要作用。把這10個場景重新檢視一遍,已經可以發覺,這幾乎是完全涵蓋了我們生活上和經濟上的方方面面。


AI 融入生活每一部分


在眾多與會講者中,最廣泛的共識,是在我們的未來世界裏,不會存在一個AI 產業,而是一個AI +(AI plus)的產業,這個產業就是AI 融合在上述那10 個或更多更廣泛的場景。AI 就好像電腦和互聯網技術,完全融入我們生活上每一個部分、經濟上每一個行業和產業。


一旦形成了AI +的產業形態,那就不再是誰取代誰的關係,而是進入一種新的產業形態,這也就是馬雲所謂認識和思考世界的方式。在未來的世界,是人機共存的世界,正如百度的創辦人李彥宏所言,AI 存在的價值是教人學習,讓人成長,而不是取代人。


原文轉載自《明報》2018年10月04日


原圖:中國機器人網圖片

p.p1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font: 15.0px 'PingFang HK'; color: #000000; -webkit-text-stroke: #000000} p.p2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font: 15.0px Arial; color: #000000; -webkit-text-stroke: #000000; min-height: 17.0px} span.s1 {font-kerning: none} span.s2 {font: 15.0px Arial; font-kerning: none}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0
講得好
0
唔係呀哇
0
無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