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海綿城市」 減災害損失
建「海綿城市」 減災害損失

香港每年平均降雨量達2,200毫米,是太平洋地區降雨量最大的城市之一。為減低水患影響,港府自1989年以來投入超過240億港元提升防洪基礎建設。


不過,近年出現極端天氣的頻率增加,接連有「怪獸級」超強颱風吹襲,導致暴雨成災。專家認為,未來應該發展「海綿城市」,保護現有的紅樹林及在都市中加設綠化帶,以減低暴雨的影響。


有研究報告發現全球暖化使「怪獸級」強颱風頻現,並使颱風移動速度減慢20%,颱風移動速度慢,影響時間就愈長,強降雨會更頻繁,顯著提高水浸風險。防洪是一個長期且永無止盡的工作, 一個現代化的城市,除了擁有高科技的建設外,還要因應城市願景,制訂完整的災害應變計劃,就災害發生後的可能結果擬定相關應對策略。


在極端氣候加劇下,要降低水浸風險和災情損失,既要完善防洪和排洪工程,更要提升自主防災意識,政府和市民總不能在飽受災損蹂躪後,才開始學習教訓。


大家都知道石屎森林是不好的,會讓洪水的問題加劇,但為應付人口增長和社會發展,都市與建設都會持續擴張,包括香港在內的很多現代化城市都在規劃「海綿城市」改造,讓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對雨水進行吸納與釋放,讓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時具有良好的彈性和韌性,讓發展與生態共融。


原文轉載自《都市日報》 2018年9月24日


原圖:大公報資料圖片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0
支持
0
好正
2
無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