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海好過插針
填海好過插針
本文作者為立法會議員郭偉強
香港土地不足人所共知,但如何解決問題則各有各講。其中填海是具爭議性的選擇之一,長久以來香港城市發展都透過填海造地,9個新市鎮入面有6個填海得來,包括荃灣、沙田、東涌;九龍灣、啟德以至如今中環金鐘外圍都是填海得來的商業帶。
多個新市鎮填海得來
有人批評填海破壞環境生態,得不償失,社會有討論寧願在現有土地上見縫插針,惟問題是插針插得幾多。
商廈朝九晚八運作,住宅卻是全年無休,兩者使用時間不同,配套要求自然不同。在現有地區內新建住宅,單位數沒有過千也有數百,直接增加的區內人口有數得計,對區內交通、醫療及教育等配套帶來壓力。至於新建商廈,除同時帶來交通壓力外,工商、金融等措施更應具備,否則商廈只會淪為簡易辦公室一幢,無法牽頭帶動區內發展。
覓地建屋要同時考慮配套,填海由零開始規劃,既可解決本地過剩填料,亦可發展岩洞與地下空間所產生的填料處理問題,一舉幾得。
解決本地過剩填料
工聯會及筆者倡議公私營房屋比例由6:4增至7:3,若政府在填海時能集中焦點在解決住屋問題,相信能消除外界認為政府賣地只為賺錢的質疑。
土地大辯論下各界對填海各持己見,政府不妨參考澳門及新加坡的填海模式,相對於東拼西湊尋找閒置土地,見縫插針式規劃,筆者認為維港外填海,方能更有效提供可作全面性規劃的額外土地,為長遠發展奠下良好基礎。
原文轉載自《都市日報》2018年7月6日
原圖:文匯報資料圖片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