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是否缺乏國際視野及危機感?
港人是否缺乏國際視野及危機感?

退休前我是一家外資集團屬下香港分公司的主管,負責中國大陸、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及其他東南亞地區的業務。我們在新、馬和上海都設有工廠,僱用員工約共三百人。招聘的任務雖然都由人力資源部及各有關部門的領導人擔當,但我仍會參與和決定一些比較重要的人事更替,因此有機會接觸各種不同背景的人才。從他們當中我發現新、馬兩地的英語水平比香港高出一線,普通話(被他們稱做華語)也說得比香港人流利。這種差距多年來一直沒有改變,而且愈來愈顯著。

香港作為一個國際性的金融中心,英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年輕人如果打算在金融業界內求得一工半職,英語能力是先決條件之一,不能缺少。但從我接觸到的很多香港年輕人,當中不論是已出來做事多年,或剛離開大學校園,或放洋歸來,英語水平一般都差強人意,一封較像樣的求職書也寫不好,遑論其他。英文水平低落其實是可以補救的:多讀,多寫,多講,多用;勤於練習便熟能生巧,並持之以恒,便日久見效。但使人感覺意外的是:很多來到加拿大念大學的港生,幾年之後英文水準仍不見提高,因為他們在小圈子內活動,講的是廣東話,鮮和外界接觸,來來往往的都是背景相同的人。在這種環境下生活和在香港時是沒有太大分別的,英語不靈光還需找個理由去解釋嗎?

年輕人不認真學好英文(外文),其實並非由於缺乏興趣,而是沒有預料到隨著市場一體化英語會使用得愈來愈廣泛,掌握多種語言的人能無往而不利,在加拿大平白錯過了練習的機會。如再認真點說,是他們缺少了一份危機感,體察不出來自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競爭,沒有認真對待菲律賓和越南的威脅,也漠視上海、廣州、深圳和廈門的挑戰。港人一向滿足於過往的成就,高估香港經濟政策及法律制度的優越性,以為單憑這些條件便可持續為香港創造財富。

近年來香港學生熱衷於政治,不斷走上街頭鬧事,美其名是為自由、民主、法治向當權者挑戰,把寶貴的光陰花在政治的抗爭上,荒廢了學業。

一個地區的經濟成就,人才是重要的一環。外語能力決定人力資源的質素,在適應和配合環球一體化的演變中是不可或缺的元素。香港年輕人必須擦亮眼睛,擴闊視野,才不至迷失方向。

其實香港面對不少隱憂,人才素質的下降便大大妨礙了經濟多元化的發展。在亞洲四小龍當中,韓國早已脫穎而出,成為汽車、電子,通訊工業中具有競爭力的參與者;台灣和新加坡也積極向高端科技發展,成功擺脫了人工密集和產能低的傳統製造業,唯獨香港原地踏步,默守成規,單靠金融業和旅遊業來支撐大局。政府缺乏遠見,港人滿足於現狀,使香港經濟墮進惡性循環的困境,堪慮!

原圖:網絡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