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迷宮
獨迷宮
民主黨成員林子健的釘書釘事件之後,香港政壇一眾主角配角們自我悲情化的鬧劇愈演愈烈。香港大學法律學院副教授戴耀廷在台灣發表港獨的言論後,連日受到特區政府、港澳辦、媒體和社會很多聲音的批評和討論;戴教授悲情稱,「文革式批鬥,可能已從我身上開始」,聽言啞然。 文化大革命10年浩劫,批鬥方式暴力和殘忍,從批判大會、遊街到武鬥、抄家,對精神壓制和身體的傷害,至今仍是不少人痛苦的回憶。然而,如「文革式批鬥」的形容近年來不絕於耳,而什麼是「文革式批鬥」,戴教授是真的不了解,還是刻意扮無知? 很多傳記、紀錄片、小說、電影等作品都會涉及這段歷史,其中的扭曲和傷痕觸動人心。國學大師季羨林撰寫過一部關於文革時期的回憶錄《牛棚雜憶》,這位享譽國際的學者真真實實的經歷文革的殘忍,卻以幽默甚至是調侃的筆調講述自己在文革中的不幸遭遇,不是為了報復或反擊,只是想為歷史留下一份真實的資料。 反觀本土學者戴耀廷,靠着出位言論贏得西方國家青睞,喜好嘩眾取寵後的掌聲。但心理脆弱,絲毫經不起任何批評,面對社會各界口誅筆伐,便幻想出「文革式批鬥」的悲情帽子。 滑稽的是,他在港式文革批鬥下,還能夠大馬金刀的召開記者招待會,在社交媒體上悠然自得的打着筆戰,言論開放大膽,並且獲得一眾網絡粉絲們的盲目吹捧支持,哪裏像受到批鬥的模樣。要說遭到文革式批鬥,實在把自己看的太高。 大學教授在鼓吹、煽動性的言語後,可以享有「學術自由」的權利,而社會大眾卻不具備批評的言論自由。社會關於港獨的討論,相比於網絡鍵盤戰士的謾罵攻擊,都顯得更加理性和有理有據,說他們遭到批鬥來得更貼切。 針對港獨的爭議,批評、譴責港獨何罪之有?儘管中央和特區政府多次為港獨畫下紅線,今次的事件又再次把香港人帶回港獨理論的迷陣。戴耀廷等人提出「學術討論」中國各族群可以考慮成為獨立國家,或成為聯邦,前設就是「中國各民族的反共、反專制運動一定會成功」,或者會令一些嚮往浪漫主義的年輕人有所憧憬,但絕大部分港人和國內民心所向,恰恰是這偽命題的反證。 格林童話《花衣魔笛手》中,魔笛手吹笛子為村民清除鼠患,卻得不到報酬,便再用魔笛聲把村民迷惑,誘進深洞困死;港人要不要跟隨戴的笛聲走,就只看自身智慧。 時間蹉跎,回歸20年,可嘆至今仍有人只願意享受「一國兩制」下的紅利,卻避談其中的責任和義務。要知道,「獨」迷宮裏只有歪念和遐想,沒有承擔和真理。 原文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2018年4月13日 原圖:港人講地圖片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