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不苦的監獄
尋找不苦的監獄
如果不是一張新聞照,我沒想過原來囚犯都有份參與港珠澳大橋的趕工工程。 日前八名立法會議員前往位於赤柱的白沙灣懲教所視察,報紙刊出一幀囚友埋首製作「龍鼓灘、東涌、珠海、澳門」新路牌的照片。大家才驚覺,原來我們每天接觸的物事,如街道名牌、交通標誌、幹道指示牌、天橋指示牌甚至隨處可見的垃圾桶,都是由懲教署的囚犯負責製作。 這些在社會上犯了法的人,能有機會對社會作點補償、懺悔甚至貢獻,某程度上,我覺得這是一種獄中的社會服務令,幫到別人,也幫到自己。 起碼有天刑滿出獄,坐上跨境巴士,可以自豪地告訴兒孫:看,這港珠澳大橋上的大路牌是我親手造的。總好過那些反對派議員,老來對後輩回憶什麼好呢?難道說:這大橋,這高鐵,我曾阻它興建,累它超支…… 前人種樹,後人遮蔭,有一些事,今世苦,下世就是功,起橋修路如是,懲人教化亦如是。 習慣雞蛋中挑骨頭的反對派議員,在探訪白沙灣懲教所時,看到囚犯工作,就李卓人上身,要爭取囚友「勞工權益」來。 邵家臻說,囚犯每月平均只得500元收入,工資追不上社會,要求懲教署調高工資。張超雄說,懲教所雖然有不同職業訓練課程,但名額只得1400個,即是全港監獄逾8000囚友中,只有五分一人可修讀,不公平,要改。當然還有,毛氈不夠暖、奶茶不好喝、飯餸不好吃…… 議員們大概忘記了,他們參觀的是監獄,不是五星級酒店;他們面對的是犯人,不是客人貴賓。獄中提供的是基本需要,不是享受,更不是特權。監牢的條件一定要跟外面不一樣,而且必不能比外面好,才能生阻嚇作用。 試想如果囚友的工資跟外面看齊,再配以原有的免費吃喝、免費住宿、免費進修、免費學手藝,那豈非活得好過外面?吃苦,是懲罰、也是示眾。世上沒有不苦的監獄,因為那是社會最後防線,如果連監獄規矩都崩壞,社會沉淪,該不遠矣。 原文轉載自《大公報》 2018年4月13日 原圖:legco.gov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