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元是寶貴的一課
四千元是寶貴的一課

本文作者為陳克勤/民建聯立法會議員


​財政司司長上周公布《財政預算案》的「補漏拾遺」措施,這個措施表面上看似有點複雜,其實不難明白。實際上就是保證所有通常居港的成年港人能夠受惠最少四千元,而受惠方式不一,可以是退稅、免差餉、現金或綜合方式。政府聆聽民意,積極回應訴求,這一點應予以認同。可是,政府當初似乎低估了民意的反彈,疏忽了某些市民的需要,這一點要好好反思。

如何避免「結構性遺漏」

《財政預算案》公布後,筆者已第一時間指出,《預算案》遺忘了六十至六十四歲的人士,因為他們可能沒有收入,卻又未能領取長者福利。因此,我隨即提出一系列建議,希望政府採納。不過,最終政府決定以一次過現金方式發放給所有未能受惠的市民,這樣做我也贊成。但是,這畢竟是一次過的,萬一來年的財政盈餘繼續豐盈,《預算案》會不會再派錢?如果不派錢,會不會又有一些群組被遺漏?如何避免「結構性遺漏」,即每年的《財政預算案》都會有某一群組甚麼都拿不到,以致每年都「有人歡喜有人愁」?

有兩點值得政府注意:第一,有些人不落入福利網,甚至不入稅網,但這不等於他們的生活過得很好。反之,他們沒有物業,要捱貴租,工時長工資低,或開工不足、收入不穩定。這些低收入人士生活拮据,很需要社會關心。原《預算案》主要是加強了本來已有的福利措施,低收入人士因而未能受惠。就如政府以關愛基金來支援「N無人士」,政府亦應該考慮設立一套專門支援低收入人士的措施,確保「補漏拾遺」不是偶然為之,而是持之以恒。

「全民共享」卻無我份

第二,即使政府公布發放四千元後,有市民致電我的辦事處,強調並不是貪圖那幾千元,而是覺得自己身為香港的一分子、對香港有貢獻,偏偏「全民共享」的那個「全民」卻不包括他們,所以感覺不是味兒。由此可見,政府一定要「說到做到」,說明是「全民」就一定要全民,不能食言。以上是我從民間接收到的意見,我覺得這些意見很實在。政府在《預算案》諮詢階段,不知道有沒有接收到這些意見呢?如果沒有接收到,現行的諮詢方法是否需要改善?今次事件是很寶貴的一課,希望政府認真研究,以期下次做得更圓滿。

最後,我希望政府不要因為今次事件,以後便避談「全民共享」。事實上,只要有充足的盈餘,都應該拿出一部分與民同享,這是政府應盡之義。「中庸之道」是中國人的傳統智慧,投資未來不能忽略短期的需要,兩者宜取得平衡,方能締造一個更和諧的社會。

原文轉載自《星島日報》2018年3月28日

原圖:大公報資料圖片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