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有偈傾
師生有偈傾

大學畢業沒多久,我在中學教過書,那年代,做教書沒今天嚴謹,大學畢業就可以任教,拿學位教師薪水,於是,我這個沒念過教育的人,一直在崗位上瞎子摸象,找尋跟年輕人相處的最好方式。

因為剛離校門沒多久,年輕,教的又是會考班,跟學生的年紀沒差多少,我以為,跟他們做朋友,是最好的溝通方式,有「偈傾」、不高高在上的老師,孩子一定喜歡。

直至有一天,有位跟我很「要好」的男同學走來跟我聊天……

「Miss 屈,我很喜歡某某,你說我應該怎樣向她表白好?你猜她會不會喜歡我?」倏地,我恍然大悟。

不分尊卑難施教

原來我們不該做朋友,老師跟學生,畢業後也許能做朋友,但求學期間,老師畢竟可以操孩子生殺權,混入太多情感因素,不是好事。

那位男同學,不是來問我拍拖對不對?而是把我當朋友,向我取經。我記得我講過一些「你快要會考了,先擱下吧,考完會考再想感情事……」之類的話,孩子的回應是: 「講啲咁嘢呀Miss 你,仲以為你不是古老石山……」我忽然覺得,我跟他們太親近,親近得讓孩子模糊了界線。

當彼此沒了階級、沒了尊卑,就很難施教。

所以,今時今日偶在教師發展日做培訓講座時,我都會向老師,尤其年輕老師強調這一點: 「我們可以用待朋友的方式跟學生相處,但要記著,你們不是朋友,是師生!」學生走堂「朋友」要開恩?

早年在我任教的大學裏,有位學生跟我特別投緣,她常常在課後跟我聊天,找我吃飯,電郵談天,好明顯她把我當朋友了。有一天,她上課途中離去了,事後我找她問: 「你今天跑到哪裏去?3 個鐘的課你只上了半小時,我可要當你缺席啊!」她說: 「今天你請來那位分享嘉賓,講的觀點我不認同,不想聽下去,所以走了……我可不是故意缺席啊,是嘉賓的問題,我又不是走去玩,同你咁熟,你都知我不是那種來大學hea 的人,我只去了圖書館……」

同學理直氣壯,還覺得有點委屈:跟你這麼熟,你竟然怪我!

結果,我仍是把她記了缺席,從此下課後她不再找我聊天。

她惱我不把她當朋友,我說,如果朋友的定義是遇事對你格外開恩,甚至掩飾過錯,對不起,那我不能做你朋友了!

原文轉載自《明報》2014年6月17日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