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8億盈餘與「路有凍死骨」
928億盈餘與「路有凍死骨」

新財爺陳茂波第一份、也是本屆政府最後一份《財政預算案》,日前正式出爐。一如所料,庫房大水浸、財政盈餘高達九百二十八億!朋友們知道了,紛紛大叫「回水」,一番起哄後,大家都在問,舊財爺年年「估錯數」,市民年年等「派糖」,早已成了「新常態」。但派的都是「小恩小惠」,在這個富裕的城市,餓的人還是吃不飽、窮的人還是愈來愈窮。政府留那麼多儲備來做甚麼?這個九百二十八億會不會給我們一個反省的機會?

過去那些極度保守的理財哲學,暫按下不表。今回新財爺總算拿出了些新理念、新作風,在不違反某些人常說的「《基本法》中「量入為出」的理財原則」下,除了一次性的「派糖」措施如退稅、減利得稅、減差餉、綜援及長者生活津貼「出雙糧」,也承擔了不少牽涉長遠恒常開支的紓困措施如減薪俸稅、增供樓扣稅年期、增免稅額、配合《施政報告》優化長生津等扶貧措施、以及配合取消強積金「對冲」撥出財政資源等等。這會否反映出前人非不能也,乃不為也?

如果沒有「估錯數」?

誠然,財政估算上總會有誤差,但差了九百二十八億未免誇張了些。別忘了舊財爺曾俊華連續九年也「估錯數」,每年差額高達數百億。最離譜的一次是一○至一一年度,預計盈餘會錄得二百五十二億元赤字,最終實際盈餘竟是七百五十一億元,差距高達一千零三億元。如果沒有「估錯數」而政府又能善用這些盈餘,放膽去承擔更多紓解民困的措施或做多些積極投資未來的工作,這些一大筆一大筆的盈餘,是否早已把社會不少深層矛盾解決或紓緩了?

比如教育,儘管政府將教育擺在要位,在經常性開支所佔比率高逾二成,但長久以來師生比例、合約教師不能轉做常額教師等問題困擾敎育界,如果能多投放一些資源,教師會否少一些怨氣,更集中於教學?如果政府早些願意拿出資源解決強積金「對沖」問題,勞僱雙方之間累積十多年來的矛盾,會否又可以早日紓緩?

扶貧安老方面,如果使用資源早些到位,會否在本屆政府前已可解決部分問題,令貧富差距沒有那麼大?舉例說,自○七至○八年至今的九個財政年度,一次性紓困措施用了的公帑累計總額接近三千億元,相當於政府一年經常性開支,若用於支付二十萬戶低收入在職家庭的津貼,足可用上超過一百年!

資源未善用 社會矛盾加劇

筆者「數口」向不精,但也知道《財政預算案》是分配公共財政資源的重要依據,「估錯數」的直接結果就是政府資源分配出現嚴重偏差。縱然社會富起來,但普羅市民分享不到成果,投放於教育、醫療、民生福利等的資源,若未能合理地再分配,自然造成更多的不公平,結果導致社會深層次矛盾加劇甚至惡化。

曾聽說有前政府財金官員認為,不斷增加福利開支,是民粹主義,怕尾大不掉。筆者同意要審慎理財,但也應適可而止,與其每年把納稅人的血汗錢派出去,「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若拿出勇氣、作出承擔,由財政資源分配上,從根本解決社會的矛盾。

今回新財爺陳茂波帶來了轉變的苗頭,但下屆政府又會否故態復萌?還要看下屆政府新管治班子的取態呢。

原文轉載自《星島日報》2017-02-23 (此為作者原版本)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