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十年幾許
電影十年幾許

4月香港,乍暖還寒,讓港人費心的除政治爭拗外,影視新聞亦插上一手。有人懷緬偶像張國榮,有人喟嘆59歲的亞視落幕,當然還有一年一度的香港電影金像獎。

今年的金像獎因為一部《十年》而變得不太一樣。由於《十年》的入圍,金像獎頒獎禮在內地幾乎遭封殺,合作多年的媒體都不作直播報道;而恰恰是這部《十年》,最終獲得「最佳電影」獎,又惹起坊間一片熱議。

有人認為這是香港電影人的風骨,不畏強權;也有電影工作者認為《十年》獲獎是香港電影界的不幸,是政治綁架了專業,把電影評獎活動政治化了。此言論一出自然引起軒然大波,遭到熱血市民聲討,稱電影政治化根本就是常態,以政治為題材的作品比比皆是。

按此理解,則兩者似無衝突。影片的取材屬於創作自由和表達自由,毋庸批判,文責自負便可了。但大眾不能忽視更為重要的一環,即政治騎劫藝術帶來的惡果,這並非指政治介入影片內容本身,而是政治有否介入電影作品遴選。

香港一向是自由的地方,重視創作和創意,近年亦出現好一些不錯的獨立電影;該類電影通常涉及社會議題,也不時用作大學教材,培養業界新血。然而,金像獎作為香港最為專業的電影類獎項,代表着香港電影界的專業水準,絕非教學、鼓勵性質;尤其是「最佳電影」這一獎項,挑選的應是各方面因素綜合皆堪稱上乘的影片。過往金像獎的「最佳電影」不僅多有其他獎項提名,更七成兼獲「最佳導演」獎,但今屆的《十年》只得「最佳電影」一項提名,卻最終得獎。金像獎主席爾冬陞受訪時有感是次投票結果乃情緒主導,而《十年》其中一位導演亦不諱言作品的專業技術不足。

專業判斷不得也不應情緒化。如果法官情緒化,輕判重罪的犯人,法律便失去它的威嚴,社會會陷入混亂;如果老師情緒化,把獎學金授予並不優秀的學生,就是對努力學習、 成績優異的孩子不公平、是對教育專業的蔑視。如果比賽的評審們都以個人情緒行事,投票給可能受到抵制的參賽作品,創作行業怎可能提升專業水平,只要「示弱」就可以了。

若金像獎評審僅因為內地對《十年》的政治封殺而嘔氣投票此片,自己何嘗不是出於政治目的而損害了其他影片獲獎的權利,構成對表達自由的另類打壓?若說這個時刻政治表態比藝術本身重要,那麼金像獎存在的意義又是什麼?香港影藝事業江河日下,先後失去多位天才的創作人和演藝人,鄰近地方則能者湧現,我們早已失去區內的領導地位,若連電影藝術的專業防線也失守,影藝界還捱得過幾個十年?

原文轉載自《信報財經新聞》2016年4月8日

原圖:bastillepost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