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讓負面情緒傳播
勿讓負面情緒傳播

本文作者為律師彭韻僖

近日乍暖還寒,流感正值高峰期,大家外出時都會加倍小心,以防被交叉傳染。大家都知道流感會互相傳染,但情緒又會否傳染呢?

最近,香港社會不斷出現各種負面情緒,無論是立法會的拉布衝擊事件、學生自殺案件、用以暴易暴的方法去表達不滿情緒等等。根據很多心理學的研究發現,其實情緒與病毒和細菌一樣具有傳染性。當一個開朗的人同一個整天愁眉苦臉的人相處,不久也會變得情緒沮喪起來。比較敏感和富同情心的人,更容易被壞情緒影響,而這些傳染是無聲無色的。研究證明,只要20分鐘便足夠把一個人的低落情緒傳染給另一個人。

歷史上200多年前,社會曾出現一個名為「維特效應」(Werther Effect) 的現象。大家都可能聽過一本於1774年出版由歌德寫的德國小說 《少年維特的煩惱》。故事中的主角是一個青少年,因為愛情失意、感到無望,以及對於貴族壓迫的憤怒忍無可忍而最後自殺。主角完全違背了當時社會的規則,被視為一個反叛者,一個無神論者。這本小說非常暢銷,在年輕人中爆發了一場「維特熱」,他們把維特視為偶像,許多年輕人甚至開始穿起小說中維特的衣著(黃褲子、黃馬甲、藍外衣)。可是,小說出版後也激起了讀者的自殺念頭,據說當時約有超過 2000 讀者讀後自殺身亡,而這些年輕人都使用相同的方法自殺,因此這小說在許多地方成為了禁書,而「維特效應」常被用來形容「自殺模仿效應」。

另一個「自殺傳染」的例子是德國曾有一齣六集電視劇「學生之死」,每集片頭畫面均描繪戲中的年輕少年臥軌自殺。在劇集播放其間至全劇完結後,當地的青少年以臥軌方式自殺的死亡率大幅增至175%。由此可見,電視劇也可將負面情緒傳染。

很多研究發現,每當有傳媒重覆報導某類事件,該類事件發生的次數會突然上升。如傳媒報導大規模兇殺案和學校槍擊案會引致同類事件的發生增加。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報道亦指出,大規模暴力事件會“傳染式”擴散,傳染期持續大約13天,而20-30%的這類兇殺事件似乎是被“感染”的結果。又例如1997年後,香港在亞洲金融風暴影響及在傳媒大幅報導自殺新聞的影響下,燒炭自殺在短短兩個月內急升至全香港自殺死因的第三位。由以上例子可見,傳媒的報導能夠深深影響社會大眾的情緒。

傳媒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我們可以透過傳媒,得悉各種資訊、獲得娛樂。傳媒在教育大眾上亦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傳媒在報導自殺事件的時候,常會提及有關自殺背後的多重原因、自殺率的趨勢等資料,對於個別自殺案件的報導或許有其新聞價值與報導的需要性,但這些報導可能對社會大眾有潛在的傷害。傳媒必須注意描述自殺新聞的報導方式或會導致「自殺傳染效應」或「自殺模仿效應」。因此,傳媒在報導新聞時,必須以大眾利益為依歸,保持中立,讓大眾自行判斷和衡量箇中的利害。在報導新聞的同時亦可以加入有關治療情緒發展等重要資訊,希望可以幫到人面對困難時有更正面的態度。

我們要齊心防止負面的態度、行為、情緒傳播,積極將正面的思想、訊息宣揚。

原圖:網絡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