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恐襲對香港的啟示
巴黎恐襲對香港的啟示

上周發生的巴黎恐怖襲擊事件駭人聽聞。很多人第一反應是:為甚麼會是在巴黎?這次恐怖襲擊既有外部中東恐怖分子的策劃,亦有法國本土的穆斯林人士參與其中,反映了法國內部長期存在的族群分裂問題。

現時,法國是歐盟各國中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約佔其總人口的10%。這些穆斯林人口基本是來自法國前穆斯林殖民地區的移民及其後代。然而,長期以來法國的穆斯林移民面臨着經濟社會地位較低,以及文化價值難以融合的雙重困境。

隨着20世紀70年代以來,法國經濟發展的停滯,處於經濟結構底層的穆斯林移民不得不面臨失業帶來的生活困境,成為了社會中的邊緣群體。而同時在社會層面,法國的政策希望移民要接受法蘭西傳統的價值觀。但實際卻效果不彰。雖然社會上也有人提倡「多元文化主義」,但現實卻無法做到。2004年法國頒布具爭議性的「頭巾法案」,就是這種體現。

與法國不同,香港雖也曾是一個移民社會,包括不同時期移民來港的上海人、福建人、廣府人、客家人,以及西方和亞洲其他國家的人士,但其本身沒有宗教族群方面的衝突,不存在法國般深刻的社會裂痕。然而,近幾年香港社會卻冒起一股令人不安的香港民族論調,積極鼓吹本土主義,企圖人為塑造族群的概念,作為部分人爭取民眾支持的政治籌碼。然而,這種人為建構的社會族群差異已在一定程度上撕裂了香港社會,在本身不具有族群隔閡的香港挑起了社會矛盾,甚至破壞了香港引以為傲的法治。

在台灣,「本省人」和「外省人」之間的「省籍矛盾」,曾被用作政治鬥爭的工具,被民進黨等勢力利用炒作,煽動民眾的情緒。然而這導致了社會的嚴重對立,成為台灣社會發展的不穩定因素。鑒於社會撕裂所帶來的慘痛代價,現時蔡英文亦放棄利用「省籍矛盾」,作為政治動員的社會基礎。

可以看到,一個社會的族群矛盾,不僅會導致社會的不穩定因素,更可能被外在的極端勢力所利用,對文明世界造成威脅。香港社會本身並不存在深刻的族群矛盾,近年興起的本土主義論調,已成為破壞香港社會穩定的不利因素。香港要保持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則需要引以為鑒,避免社會不同群體衝突帶來的社會創傷。

原文轉載自《都市日報》2015年11月20日

原圖:takungpao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