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撻、芝士蛋糕與Macaron
葡撻、芝士蛋糕與Macaron

 

 

近年不論讀報、聽收音機或看電視新聞,總想起葡撻、日式芝士蛋糕與Macaron(馬卡龍)。尤其看到聲嘶力竭的爭抝時,不論土地、政改等,更令它們在腦海中活靈活現。

食物與政治也許不著邊際,但在香港卻如出一轍。若你我年紀相若的話,也許還記得十數年前,葡撻充斥大街小巷,不論是傳統本地或澳門來的餅店、連鎖式快餐店或士多小店等,不消個多月,再不難發現它的蹤影。不消一會,身邊的同學好友不是嚷著要吃,便是成為相互送贈的禮品,再過一會,便出現有香港特色的變種,加燕窩或更珍貴食材的便相繼應巿。當然,有燕窩與否不過噱頭而已,與碗仔翅中是否有魚翅一樣,已無關痛癢,再問下去,跟羅大佑先生所唱的「皇后大道東上為何無皇宮」一樣,葡撻已經不再是葡撻了。

不經多久,葡撻便讓路給由日本傳入的小型的、十數元一個的芝士蛋糕。同一時間,葡撻消聲匿跡,店鋪關門的關門,貨品下架的下架。同一時間,身邊好友又嚷著要試要吃,貪其細小可愛,吃完了也不怕胖。城巿的景觀亦為之一變,販賣葡撻的都變成芝士蛋糕店,連鎖店急著開分店,小型糕餅店趕著轉型,其實與今天的金鋪沒多大分別,只不過從前還未有自由行,找不到有血有肉的「罪人」罷了。

香港消耗性(exhaustive)的習性,其實不知不覺間已成為本土特點之一,食物如是,政治亦如是。找不到據點與共同敵人的,可歸納為巿場規律或民意使然,抽離得好像與你我一點關係也沒有;反之,「撕裂」、「割裂」、「分裂」、「入侵」等修辭便隨之而出現,跟燕窩葡撻一樣,成為城中政治噱頭,聲聲入耳。可以說從前芝士蛋糕「割裂」我吃葡撻的權利嗎?不能,巿塲規律而已;那支持政府覓地建屋、人口政策呢?那卻是「分裂」族群的佐證。消耗性的本義,與共融相對立,而香港從來也不是一個共融的地方,不過歸因不同已而。

時光荏苒,小型芝士蛋糕不久亦消失了。看著今天大排長龍的衆多macaron店,不期然又想起早已埋葬在記憶中的葡撻與取而代之的芝士蛋糕。十五年前嚷著回歸,今天則要全面的佔中、要奇特的普選,不知取而代之又是什麼了?或許不用多久,又會看見燕窩或鮑魚macaron,跟今天的所謂「民主」運動一樣,花款多了,包裝也不像從前,但當中的民主味道,可許早被燕窩或鮑魚的味道蓋過。民主的本義,在消耗性的氛圍下,會否像眼前其門如市的macaron店,有一天消失殆盡?

圖:cits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