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灣區發展】惠州推動生態與經濟雙贏 聯手港理大促產業綠色低碳轉型
【見證灣區發展】惠州推動生態與經濟雙贏 聯手港理大促產業綠色低碳轉型

經濟發展不一定要犧牲生態,依山傍水的廣東省惠州市,將不少產業依託在「綠水青山」之上,踐行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4月17日至19日,「同心築造·共謀發展」粵港澳媒體灣區行第三場聯絡採訪活動來到第三站惠州,先後到訪香港理工大學大亞灣技術創新研究院、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惠州)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一方海(廣東)海洋牧場有限公司、廣東惠東海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白盆珠水庫等,見證了這座城市的「綠色」發展成果。


好山蓄起供港好水


惠州白盆珠水庫地處惠東縣境內,是東江第二大支流——西枝江的上游,這是大灣區最大的水庫之一。今年是東江供水工廠60周年,而目前供港水源主要為新豐江和東江幹流,該水庫主要在汛期通過調蓄功能,間接調節下游水量,為下游的城市提供穩定的水源支撐,為香港用水安全「保駕護航」。單是去年,白盆珠水庫的出庫水量近10億立方米。


「水質是我們的命脈。」白盆珠水庫工程管理局水庫調度科科長楊彪表示,「每個月,我們都要對30多個水質指標進行檢測,主壩區域的水質常年維持在地表水Ⅰ類標準。」


水土流失對水庫生態環境有著嚴重的威脅,自2009年起,白盆珠水庫就對水土流失進行綜合治理。至今累積投入1400萬元(下同·人民幣),完成治理面積近22平方公里、營造水土保持林近20平方公里等舉措,有效抑制庫周面蝕、溝蝕現象。通過建設水源涵養林,延長水庫使用壽命,改善周邊生態環境與水質,提升水庫供水質量。


目前,白盆珠水庫亦加快「智慧水庫」的建設,通過數字化手段提升調度和管理能力。楊彪表示目前惠州正在建設智慧水利平台,未來可以實時掌握水位、水質、氣象等動態,為科學調度和應急處理提供支撐。    


好水養出瀕危魚種


惠州擁有4520平方公里海域面積,海洋經濟發展空間無限的同時,在水產物種保育方面亦是全省的「優等生」。黃唇魚為中國特有的極度瀕危旗艦性魚種,是「國家一級水生野生保護動物」裡唯一的海水魚類。


2021年,一方海(廣東)海洋牧場有限公司首次克服黃唇魚人工繁殖這一世界性技術難題,是目前國內獨家掌握「國寶級」黃唇魚人工繁殖核心技術的水產種業企業。企業前期在惠東縣海域投資近2億元,已建成107口深水網箱和1800平方米管護平台的深水網箱養殖示範區。據統計,目前共投放2萬多尾二齡黃唇魚進行網箱野化養殖試驗。雖然有突破性的進展,但距離該魚種的市場化流通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一方海(廣東)海洋牧場有限公司邢明艷表示,目前人工繁殖的黃唇魚都是出自這裡,已經培育到子二代「孫輩」,適時就增殖放流回大海。而這部分的成本投入更看重的是社會效益,而非經濟效益。


除了黃唇魚,海洋牧場還養殖金鮸魚、南海大黃魚、白花魚等。以成熟體格達半米的金鮸魚為例,一年最高可養出20多萬尾,產量2000多噸。「魚口密集」離不開惠州海域的「好吃好住」。


灣區放心「菜籃子」「大廚房」


像平時在便利店購買到的三文治和薯蓉,其實出自惠州。《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高水平打造惠州粵港澳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當前,惠州正在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建設,其建設的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惠州)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下稱「大灣區基地」),保障大灣區的農副產品穩定供應。



大灣區基地工程分三期,首期建成15萬噸糧庫、4萬噸智慧冷鏈中心、16萬平方米食品食材集配加工中心、16層海關商檢綜合樓等,目前食材加工、糧油保供、智慧冷鏈、生鮮出口、檢測認證等功能在陸續投入運營。據了解,大灣區基地累積投資超43億元,註冊入園企業96家,入駐企業51家,累積實現產值超100億元。


園區企業廣東優予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西軍表示,選擇入駐第一是考慮到惠州的區位優勢,離香港、廣州、深圳等消費地近。其次是惠州的農產品豐富,適合轉化成食品提供給消費者,以及園區內各環節的供應鏈配套完善。他亦表示,產品從生產線到消費者手上,基本上在24小時內,每天可供10萬到12萬份。


廣東供銷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運營有限公司黨總支委員、副總經理馮繼明表示,基地目前能連接16個省的農產品進入大灣區,後續全國各地的農產品都會匯聚到此,經過園區企業的加工變成食品,供應大灣區市場。據了解,本港翠華餐廳的「中央廚房」已落戶該基地。


惠港聯手共創綠色發展


2024年5月,香港理工大學、惠州市人民政府、大亞灣開發區在香港簽訂合作協議,共建香港理工大學大亞灣技術創新研究院,開展深度產學研合作,加快惠州市綠色低碳產業體系的發展步伐。


「惠州政府工作高效務實,讓研究院從今年4月首次洽談交換意見到正式運營,僅用半年時間落成。」香港理工大學大亞灣技術創新研究院執行院長陳棟棟表示,這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香港理工大學有計劃向內地拓展,和內地產業融合,而惠州對自身也有提升產業科技創新能力的需求,正是如此才能促成研究院落地惠州。



研究院目前設立四大研究中心,聚焦新材料與新能源、綠色化學與可持續催化、綠色與智能製造、空間計算與影像四大方向,正在籌劃的人工智能研究中心,預計在今年5月落地。


「同心築夢・共謀發展」粵港澳媒體灣區行聯合採訪在去年6月和12月已走訪粵港澳大灣區內地6個城市,加上本次珠海、深圳和惠州的行程,該活動已完成了對大灣區內地9座城市的全覆蓋走訪,讓三地媒體都掌握最新發展成果,共同講好粵港澳大灣區故事。


圖片來源:圈傳媒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2
好正
2
心心眼
1
好好笑
0
令人傷心
0
嬲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