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港航商總會與必維船級社聯合舉辦的「深圳-香港綠色能源供應鏈交流會」,今日(15日)在深圳鹽田舉行,旨在推動深圳、香港、粵港澳大灣區乃至更廣闊區域的海事活動邁向脫碳之路。政府部門、船東及運營商、基礎設施運營商、燃料生產商、技術供應方以及金融領域共約140名代表出席,聚焦討論海事活動脫碳的兩大核心路徑:推廣替代性綠色燃料,以及推動船舶電氣化進程。
本次交流會在鹽田區政府、香港船東會、華光海運有限公司及赤道基金的鼎力支持下成功舉辦,標誌著在推動大灣區海事生態圈加速脫碳的征程上邁出堅實一步。與會代表共同交流見解,並致力於推動實施切實有效的可持續解決方案。有關方案旨在充分利用綠色能源和技術,優化深海航運、港口運營、貨物裝卸流程,以及近海運輸和渡輪活動中的能源使用,從而助力行業向更加環保的方向發展。
是次活動的一大亮點在於兩場閉門分組會議,與會專家分別圍繞海事活動脫碳的兩大核心議題——「應對替代性燃料挑戰」與「解鎖電氣化潛力」展開深入討論。這兩場研討會分別由香港科技大學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學部環境研究所首席發展顧問陸恭蕙教授,以及香港特區政府環境及生態局前首席助理秘書長(空氣質素政策)梁啟明博士主持,他們引領與會者共同探索行業前沿動態與創新路徑。
會議深入探討支持綠色電力作為現代海事運營動力源所需的關鍵技術與生態系統構建,詳細分析中國綠色甲醇等替代燃料的供需現狀與發展趨勢。在此基礎上,與會者共同制定提供綠色燃料加注與出口服務的詳細路線圖,旨在推動相關服務的快速落地與持續優化,為海事行業的綠色轉型提供堅實支撐。
香港航商總會主席、華光海運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長趙式慶表示:「海事脫碳的觀點和政策必須緊密貼合中國清潔燃料供應變革的現實狀況與巨大潛力,同時也要充分認識到中國在推動港口及近海航運電氣化方面所具備的技術實力與創新優勢。此外,香港在綠色能源市場,尤其是綠色能源供應領域,在未來將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蘊藏著無限的發展機遇。」
趙式慶指出,深港綠色能源供應鏈交流會的成功舉辦,正是行業內持續深化合作、攜手共進的重要體現。這種跨領域的合作對於加速海事行業的脫碳轉型進程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同時也對海洋環境的長期保護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通過積極參與這些研討會,香港的海事企業能夠更全面地把握綠色能源領域的最新技術進展和發展潮流。業界將有機會探索如何將這些前沿技術融入自身的運營實踐,以降低碳排放量,減輕對海洋環境的負面影響。此外,這些研討會還搭建了一個寶貴的交流與合作平台,使香港的海事企業能夠與國內外同行建立緊密聯繫,共同探索全球海事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之道,攜手推進整個行業的綠色轉型。
必維船級社策略、併購與高級服務總監Subajan Sivandran表示:「中國當前的發展態勢正深刻影響著海事行業脫碳的雄心壯志。大灣區作為擁有9+2城市和8600萬人口的繁榮區域,其航運與港口活動繁榮,需求旺盛,且與全球市場和貿易保持著緊密聯繫。這一區域將有助於探索如何形成具影響力的理想生態系統,並為我們提供寶貴的實踐舞台。」
推動大灣區海事生態系統的脫碳進程與智慧港口建設,同時確立香港作為綠色航運中心的地位,並輔以有力的政策導向和基礎設施投資承諾,將對實現國際海事組織(IMO)2050年溫室氣體減排目標作出重大貢獻。這一系列舉措將助力全球航運業加速邁向淨零排放的未來,並探索出切實可行的減排路徑與模式。此外,這些雄心壯志的實現也將為深圳和香港的海事、港口及金融領域帶來前所未有的商業機遇,促進區域經濟的繁榮與發展。
會後的媒體簡報會環節上,趙式慶指出,全球九成貿易都是通過航運,短程運輸的航運可以用電,但用於長途就航運就不成熟,故需要使用替代燃料,而中國的甲醇生產就佔了全球七成。他續稱,今日很多航運業或能源業的海外持份者來到現場,他們有很多需求,很想知道供應問題,所以這場交流會可讓他們知道中國有大量綠色能源供應。他又建議,粵港澳大灣區需要有統一的碳排放標準,而政府之間亦要有協同處理相關工作。
必維船級社負責連繫行業的不同持份者,Subajan Sivandran表示,今日交流會的重點是跨行業的持份者如何合作,達致減排的目標,他非常高興可以與大家探討電氣化,以及替代燃料的問題。
陸恭蕙則指出,國際海事組織(IMO)明年將開會,屆時可能會制定好長遠政策,因此已經不能再等,有很多問題都非常複雜,當中涉及很多持份者,她認為現時需要大家先搞清各自的定位,再把意見交給政府,亦可以讓國際海事組織了解到來自亞洲以及中國的意見。
圖片來源:港人講地、大會提供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