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4日的中共第二十屆三中全會,昨日(15日)起在北京舉行,新華社同日發表題為《改革家習近平》特稿,這是官方媒體首次對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冠以「改革家」頭銜,指習近平帶領全黨全國踏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
新華社在近萬字的特稿中,甫開首即稱「習近平被認為是鄧小平之後的又一位卓越的改革家」。一段時期以來,他提出新一輪改革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受到廣泛關注。這也有力回應了外界對中國改革與經濟發展前景的臆斷猜測。
文章說,習近平執政的新時代也是改革的新時期。中國綜合實力持續增長,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面對各種機遇挑戰,現在到了新一輪改革提速的關鍵期。
新華社又指習近平與鄧小平肩負相同的使命,就是使中國實現現代化,但兩人面對的形勢迥然不同。特稿回顧鄧小平發起改革開放的1978年,當時中國人均GDP不到200美元,改革幾乎從零開始;而2012年習近平就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時的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均GDP突破6000美元。同時許多發展紅利正在消退,包括曾經低廉的勞動力成本。
文章指出,中國10多年來出台2000多個改革方案,經濟總量翻了一番多,並保持了世界經濟增長第一引擎位置。「但面對老百姓對於更美好生活的期盼,為保持新冠疫情後經濟恢復勢頭,以及防範各種風險等,還需付出重大努力。」文中又指,在習近平看來,未來要實現現代化,續寫中國奇迹,仍然要用好改革開放這個重要法寶。習近平又認定改革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為了人民,「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義;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動力。」這完全不同於西方奉行的「資本至上」。
新華社表示,「習近平的改革情結一以貫之。上世紀60年代末,他不滿16歲下鄉插隊,在陜北黃土高原貧瘠的梁家河村勞動7年,經常捱餓,那時他的願望就是讓鄉親們吃飽飯。他對後來鄧小平發動改革的初衷——中國『不能再窮下去了』深為認同。」文章強調,「同鄧小平一樣,習近平的改革動力也來自人民的期待。他在梁家河時就帶領鄉親實施了一些大膽改革舉措,包括辦鐵匠舖、建商舖和改善農田生態條件。」
文章還說,「習近平有改革家傳。在改革伊始的1978年,習近平的父親習仲勛受中央委派南下主政廣東,創辦深圳等經濟特區。那年,正在清華大學學習的習近平受父親委託到安徽滁州實地調研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他記了一大本筆記,收藏了40多年。」「習近平在每一個地方任職都是改革先鋒。在正定,他力主包產到戶,使貧困的正定成為河北省第一批包產到戶試點縣。」
此外,新華社提及,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銀行——廈門國際銀行就是習近平推動成立的。文章還指習近平調任浙江後,開創性提出「騰籠換鳥」的改革構想,並成為最早參加浙商活動的省委書記,讓民營企業家有重要事情可以直接去辦公室找他。他將浙江的改革從經濟、政治領域推進到文化、社會、生態各個層面。文章又寫道,「通過全面深化改革,習近平繼承發揚了鄧小平的事業,讓中國不僅續寫了經濟奇迹,還展現出文化魅力,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文章最後指出,中國的現代化既是最難的,也是最偉大的。並引述習近平的說話:「這是一條前無古人的道路,但是我們會持續探索,勇往直前。」
圖片來源:新華社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