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智英案】張劍虹:黎智英要求《蘋果日報》英文版挑選「偏黃」非「親中」文章 按前美國駐港領事建議「做大」陳方安生晤彭斯新聞
【黎智英案】張劍虹:黎智英要求《蘋果日報》英文版挑選「偏黃」非「親中」文章  按前美國駐港領事建議「做大」陳方安生晤彭斯新聞

黎智英案今(18日)踏入第12日審訊,控方繼續傳召「從犯證人」、壹傳媒前行政總裁張劍虹出庭作供。張劍虹表示黎智英曾向他表明《蘋果日報》英文版需要「走向美國」,希望美國讀者可成為《蘋果日報》及美國政治的槓桿,而且要求挑選一些「偏黃」的文章,「唔要一啲Pro-China(親中)嘅文章」。張又供稱,黎按照前美國駐港領事郭明瀚的建議,將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與美國時任副總統彭斯會晤的新聞做到「最大效果」。案件明早(19日)10時再續。


案件今日下午開庭,控方指《蘋果日報》於2020年5月開設英文版網上新聞,問張劍虹是否知道背後原因。張供稱,在5月前某日,黎智英曾開立一個名為「English News」的WhatsApp群組,黎智英將張劍虹、陳沛敏、羅偉光、張志偉和《蘋果日報》兩岸版副總編輯蔣美紅等人加入群組,黎在群組中開宗明義地表示是適合開設英文版的時候。


被問到黎智英有否解釋為何當時是合適時機,張劍虹稱,黎智英曾在群組內解釋,如果支持香港外國讀者會訂閱,對《蘋果日報》很大幫助,黎又特別提到開設英文版是「希望走向外國」。張續指,黎智英有在群組內吩咐盡快成立英文版,並詳細解釋他的期望和做法,黎又指示張劍虹去找溤偉光回來負責英文版。張劍虹於5月下旬約馮偉光見面,馮亦答應在6月上班。


張劍虹表示黎智英曾在WhatsApp向他提過,《蘋果日報》英文版需要「走向美國」,希望美國讀者可成為《蘋果日報》及美國政治的槓桿。而《蘋果日報》英文版執行總編輯馮偉光在根據黎智英的編採方針,從《蘋果日報》中文版挑選出一些文章,翻譯成英文,再在《蘋果日報》英文版網頁發布。


張劍虹指黎智英在「English News」的WhatsApp群組開宗明義表明,挑選《蘋果日報》英文版寫手的標準是寫手立場需與《蘋果日報》的立場一致,即是「偏黃」,而在挑選文章方面,黎智英也清晰指示「除咗『偏黃』,唔要一啲Pro-China(親中)嘅文章」。馮偉光會按黎的編採指引,揀選出有關抗爭、逆權、制裁、反香港政府及反中共的中文文章翻譯成英文。被問到甚麼是「偏黃」時,張劍虹回覆:「我哋嗰時理解『偏黃』是指支持抗爭、支持逆權」。


控方隨後提到,2020年7月起,黎智英開始出席訪談節目《Live Chat with Jimmy Lai》,問張劍虹知不知道其目的。張稱,黎智英目的是在《港區國安法》生效後,透過訪談外國學者、政客及前官員等具影響力人士,希望造成輿論;黎智英會在節目中向嘉賓講述香港局勢,特別是因為《港區國安法》生效,對香港造成打壓、對法治的影響和對金融中心地位的影響等,並希望外國援助香港。


被問到在《Live Chat with Jimmy Lai》的角色,張劍虹稱自己沒有角色,但下屬張志偉會負責將訪談節目上載。法官李運騰問到,誰負責事前安排和聯絡嘉賓等的工作。張劍虹稱據他所知,聯絡嘉賓是由黎智英和其助理Mark Simon處理,而Mark Simon並沒有在《蘋果日報》內工作。


控方指出,2019年3月,黎智英曾將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與美國時任副總統彭斯會晤的相片轉發給張劍虹,問張知否黎智英的目的。張劍虹供稱,黎智英當時指這是重大新聞,吩咐張劍虹做到「最大效果」。張劍虹解釋,「最大效果」的意思即是在新聞上「做到最盡」。


控方又展示黎智英把前美國駐港領事郭明瀚(James Cunningham)的訊息轉發予張劍虹,張劍虹解釋郭明瀚向黎智英提出可以「做大」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與美國時任副總統彭斯會晤的新聞,而黎智英轉發此訊息予張劍虹,是表明黎智英也認同應把此新聞做到「最大效果」。張便按黎智英指示行事,要求《蘋果日報》總編輯羅偉光採訪陳方安生與隨行人士,冀獲得他們與彭斯會晤的詳情,亦把新聞報道放在「焦點」,而網上新聞根據不斷的採訪及資料更新,來豐富報道內容。


控方隨後在庭上展示《蘋果日報》在2019年3月24日的A1頭條新聞,標題為《彭斯晤陳太 關注港人權 學者:高規格接待向京施壓》,內容指陳方安生獲彭斯簡短會晤。張亦會向陳沛敏轉發數個訊息,指示陳沛敏按黎智英要求,把此新聞做到「最大效果」。


圖片來源:港人講地、郭榮鏗立法會議員辦事處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2
好正
2
心心眼
2
好好笑
2
令人傷心
2
嬲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