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睇真啲】早有倡議在大嶼山填海建屋?
【新聞睇真啲】早有倡議在大嶼山填海建屋?

團結香港基金早前發表房屋研究報告,指港府手上的「熟地」供應由三年前高峰時的25,500個,下跌至本年度的13,020個;而且自2018年中起,住宅落成量持續放緩,報告更預測未來五年私人住宅落成量年均僅15,000個,公營房屋未來四年平均供應量僅21,800個,料未能實現《長遠房屋策略》目標。面對土地、房屋供不應求的「困局」,不少人將「明日大嶼願景」視為解決方案之一。但是大家又可知道,其實項目概念並非本屆政府「原創」。

 

胡應湘最先提出 上屆政府發揚光大

 

早於1984年,合和實業創辦人兼董事會主席胡應湘,已提出於東大嶼中部水域進行大規模填海,用作未來香港新機場及大型貨碼頭的選址。胡應湘建議由私人全資負責整個工程,由發展商填海、興建相關設施,再由政府協議向發展商購入土地。只是計劃過於龐大,加上資金等問題,被時任港督衛奕信叫停而告吹。

 

至於「明日大嶼願景」,也不是由現屆政府首次提出,早於2014年初便以「東大嶼都會」概念出現。時任特首梁振英於《2014年施政報告》中,首次提出「東大嶼都會」倡議,研究開發大嶼山東部水域及鄰近地區,建議於交椅洲及喜靈洲避風塘附近的中部水域,填海約1,000公頃興建人工島,以容納新增人口,及打造繼中區和九龍東以外,香港第三個核心商業區。

 

時任發展局局長陳茂波於2015年指出,當局初步估算「東大嶼都會」,或有能力容納介乎40萬至70萬的居住人口,營造多元和富活力的新發展區。若連同其他大嶼山一帶的重點發展項目,將會產生大量就業機會,如果東涌新市鎮擴建、小蠔灣填海、欣澳填海等中至長期項目能全部推展,可令大嶼山的職位由當年9,400個增至約47萬個。

 

「東大嶼都會」以外的土地政策

 

事實上,「東大嶼都會」只是上屆政府眾多房屋及土地供應建議之一,還有不少其他甚具遠見的建議,例如近期再次成為社會熱話的開發郊野公園邊陲土地倡議,其實早於《2017年施政報告》已提出。然而,為了增加房屋及土地供應,上屆政府亦推出了不少短中長期的措施,從多方面解決問題。

 

在短中期措施方面,上屆政府透過更改土地用途和提升發展密度,盡快加大住宅單位供應,涉及土地包括啟德發展區、前茶果嶺高嶺土礦場及安達臣道石礦場等;而中長期方面,又大力推動興建新發展區,其中古洞北、粉嶺北及洪水橋三個新發展區,預計合共就能提供逾12萬個單位。單論《2017年施政報告》中的各項短中長期土地供應項目,就預期能提供60萬個住宅單位。

 

要解決房屋問題,必須多管齊下,既要有長遠政策,亦應顧及短期及中期措施,否則遠水不能救近火,市民還要繼續捱「住屋難」之苦。只要是有助增加房屋土地的方案,社會都應該持開放態度討論及研究,這樣才有望能解決問題。

 

圖片來源:政府新聞處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16
好正
6
心心眼
3
好好笑
0
令人傷心
0
嬲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