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社會有意見指,香港應仿傚歐美國家「與病毒共存」的策略。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主席劉宇隆認為,新冠病毒遲早演變為「風土病」,全球包括香港應準備好「退場計劃」,但必須做好準備,才有條件考慮「動態與病毒共存」。
劉宇隆指,「與病毒共存」並非寫個「勇」字就衝上去,因為「退場」是一個很龐大的計劃,要有很精密的預備才能做到。他續說,「退場」有兩個先決條件,第一是死亡率要接近流感,最好少於千分之一,第二是接種率當然要訂在九成。
他指接種提高接種率方面,長者一定是重中之重,另一邊就是小學生。雖然說小朋友的病情似乎沒有成人、長者般這麼嚴重,但根據美國的數據,每一萬人就有一個小朋友死亡,如果香港有40多萬位小朋友,大約會有20至30位死亡,「你說多當然很多,但也會有人認為不是很多,若死的那個如果是你家裡的小朋友,便很多了。」
劉宇隆又指「退場」時機很重要,香港政府要開始構思「退場」時的安排,千萬不能太早,因為太早的代價是死亡率會很高。他以美國及英國為例,這兩個國家很快就說要「與病毒共存」,所以他們的代價很高,美國的死亡人數已逾80多萬人。
你認為「退場」最重要的就是有迅速及時的信息系統,能夠24小時提供最新數據,因為有了數據才會知道死亡率的情況,亦能掌握醫療系統或整個社會系統的負荷程度。
呼吸系統專科醫生梁子超則指,本港仍有不少防疫缺口,現階段無可能「與病毒共存」。他認為「與病毒共存」只是在防疫戰略上失敗後,被迫作出的所謂「選擇」,但香港沒有理由不戰而降。
他又指,若香港現時放棄「清零」,預計在3至4周內,個案便會飆升,最低限度個案數目將會是數以千計。
梁子超指,香港現時最大的危機是社會意見分化,若要控制疫情,社會一定要齊心。他舉例指,社交距離措施只要有三分之一人,繼續不斷在社區進行社交活動,那麼所有社交距離措施減低病毒傳播的功效將會大打折扣。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
+85298****49
3年前龙一吟
3年前龙一吟
3年前沒有更多評論
沒有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