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中間力量是香港的出路
復興中間力量是香港的出路

七一遊行結束,參與人數是近年的新低。對於此現象,坊間有不同解讀,哪一個最準確,似乎還要看看香港政局往後如何發展才有分曉。先旨聲明,筆者絕不是要揶揄遊行人數少,反而對於某位親泛民主派的政治人物,在遊行過後所言有一點點的認同,內容大意為:「當人民不再以遊行表達訴求時,政府就需要緊張了!」

香港人,尤其是親泛民立場的市民,是否不再以遊行表達訴求,這還未可以妄下定論,但事實歸事實,今日香港,以激進暴力手法表達、爭取政治訴求的人肯定比之前多很多,就連訴求亦日趨極端(由以往爭取民主,到今天要求港獨),長此下去,若任由這種風潮發展下去,則肯定不是香港之福。

遊行人數少,政府的壓力應該沒以往那麼大,但相信政府亦明白,在違法佔領七十九天和泛民否決政改方案後,今次的遊行人數,肯定不能視為社會不滿情緒的指標,就連參考價值有多少亦值得斟酌。

但,這是否又證明激進手法愈來愈有市場,和平理性合法的表達手法在香港沒有價值呢?先問問自己,甚麼是市場?如果說立法會議席的話,在香港比例代表制的選舉模式下,只要吸納激進少數自可穩取一席,全香港五大區,每區有十多個百分點持激進思想市民,讓激進派每區取一至兩席,完全不足為奇。

喚醒建制和泛民中沉默的一群

香港雖經歷兩年的風風雨雨,但筆者始終堅信,香港社會有很大一股沉默的力量,而這股力量,來自建制派和民主派兩方的支持者都有,成份絕不單一。沉默的多數,很需要行理性路線的代表,惟一直以來,香港中間派做得最不足的,正是告訴選民自己做了甚麼。

很正常嘛,理性務實路線,不為傳媒喜愛,傳媒不報道,市民自然不知道中間派做過甚麼、盡了哪些努力。相反激進派,擲擲香蕉、擲擲杯,吵吵鬧鬧人身政擊,要焦點要鏡頭的傳媒,焉能不報?

但這也不能怪傳媒,誰叫中間派、溝通派沒法「搶鏡頭」?理性務實就不能得到注意嗎?我看也未必,還是要看做得夠不夠而已。理性務實的工作,講一次,傳媒不報,你就不再做了嗎?做多幾次可不可以?表達手法又可否別那麼悶?就當所有傳媒都不報,中間派、溝通派就因此要「轉激」,放棄中間路線?

中間派市場仍在,只是中間溫和市民沒找到可代表他們的政治人物而已。這不是市民的責任,也不是傳媒的責任,責任,只在中間派身上。

須敢於批評同陣營的暴力激進

要香港今天的政治困局鬆綁,還看中間力量能否再次成為社會和議會的「主流」。香港近年走歪了,要讓她重回正軌,復興中間力量是唯一方法。揚棄暴力和激進,就算激進者是自己陣營中人亦要敢於批評,標準拿得緊,中間力量才有望復興。堅持自己的路線,很難;拋棄短期選舉利益,更難!

願與社會上所有中間派人士共勉之。

原圖:bastillepost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