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文觀新】換個「標籤」 抹黑不變?
【秉文觀新】換個「標籤」 抹黑不變?

要抹黑一個人或一件事,最簡單的做法,是為他們加上負面標籤,讓其他人對其產生偏見及排斥,而《生果報》就是這方面的「能手」。《生果報》過去一直堅持將「新冠肺炎」污名化為「武漢肺炎」,最近才靜悄悄地棄用該字眼。然而,《生果報》又有「新搞作」,今次在報道中將港府公布實施「疫苗氣泡」措施,形容為「社會信用系統殺到」,抹黑限制市民人身自由。《生果報》又想用一個標籤,對政策甚至政府本身「潑污水」、「人格謀殺」?


美國有類似措施 為何不抹黑?


筆者想說,「疫苗氣泡」措施本身,就如港府多次強調,是期望為市民提供接種疫苗的誘因。更何況,讓已接種疫苗者有更多「權利」的做法,並非香港獨有,例如美國同樣有類似做法。美國疾控中心早前公布指引,完成接種新冠疫苗的民眾,在參加室外小型聚會及室外用餐時可以不佩戴口罩。美國總統拜登更表明,有關措施是要說明底線,只要完成接種疫苗就可以更安全地做更多事,亦期望吸引更多人接種疫苗。《生果報》為何又不會質疑美國的做法?抨擊拜登「支配」民眾的防疫自由?


《生果報》欲散播恐懼


近日社會有聲音對「疫苗氣泡」提出批評,例如措施安排較為複雜等,對於這些意見,筆者覺得可以理解;但反觀《生果報》的言論,卻是將「疫苗氣泡」與甚麼系統相掛鉤,抹黑當局欲限制市民人身自由,明顯是要販賣恐懼、恫嚇市民。至於有人認為,接種疫苗不需要提供誘因等,筆者想說,本港疫苗接種計劃開展已滿兩個月,據報目前接種率僅達約13%,接種速度顯然相當不理想,當局要想法子鼓勵市民接種,亦是合理不過的做法。


大家要明白,香港必須要有足夠多的人口完成接種疫苗,才能達到「群體免疫」效果,也才有望遏止疫情乃至「清零」,這樣香港就有條件與內地恢復通關,本港經濟才有救,為各行各業的復甦帶來曙光。說到底,「疫苗氣泡」措施,出發點都是為保障社會福祉,而市民接種疫苗能保障自己及身邊的親友,即使當局未有提供誘因,其實大家都應盡快接種。


筆者想強調一點,「疫苗氣泡」措施下,已接種疫苗人士並非有「特權」,亦非要「懲罰」沒有打針的市民;而是有打針的市民,本身對新冠病毒有免疫力,感染及病毒傳播風險較低,理論上自然更有條件放寬對他們的防疫限制,道理顯淺不過!


圖片來源:RTHK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13
好正
1
心心眼
0
好好笑
0
令人傷心
5
嬲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