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調的啟示 - 想投票?強大民意才是關鍵
民調的啟示 - 想投票?強大民意才是關鍵

關於政改的民調鋪天蓋地,隔三差五便有不同機構的不同民調顯示出不同的結果。不過近日大致的印象是,雖然全國人大常委會就本港政改訂出的框架被不少人認為是「緊」,但不少民調都顯示,大部分受訪者,即超過半數,都認同「袋住先」,而一度風生水起的各種包括「佔中」在內的抗爭行動,似乎也因失去了預計的效力,愈發少人理會。

支持落實政改比例減低?

今日看報紙,見到《明報》委託港大民研計劃在人大框架公布翌日進行的最新民調顯示,政改方案若排除泛民參選,52%受訪者接受先要一人一票,雖然仍然獲過半支持,但相較4個月前跌了約5個百分點;而「寧政制原地踏步」的受訪者比率,則升了9個百分點至37%。調查進行的時間或許比較極端,不過相信都反映了部分人在特定時刻的即時反應和想法。我和周圍的大多數朋友都接受「袋住先」,然在人大公布政改框架那天,看著電視新聞,感受到更多的,不是希望,而是沉重。

沉重的,不是人大框架有多緊,而是當看到泛民議員們個個在鏡頭前滿懷憤懣,恨不得立馬「拉倒」政改的氣勢,我真的擔心,2017年的那張選票,最後都是不屬於我。而若民意好似今次民調反映的那樣,進一步分化,落實普選或許就真的凶多吉少了。

「寧政制原地踏步」的受訪者比率上升了近一成,不是小數字,或許是那一刻,大家都有即時的情緒,還未冷靜吧,但個人覺得,不至於要像泛民議員那樣一副破罐破摔的態度,把爭取了多年的普選夙願就這樣白白放棄。制度的完善可以步步為營,但若香港沒有跨出政改第一步,沒有普選,市民沒有手中那一票,其他的豪言壯語,至少在我聽來,都更像不負責任的信口開河。

落實政改六成人會投票,如何解釋?

其實,無綫新聞早前也委託嶺南大學,在人大公布政改決定當日,一連四晚以電話訪問了約1,100名市民,結果就顯示,一旦2017年可落實一人一票普選行政長官,有多達59.4%受訪者表示會參與投票,稱不會參與的僅有25%,另有11.6%受訪者表示會「視乎情況,到時才決定」。假設11.6%的受訪者中有一半的人到時會投票,加上明確表示會投票的近六成人,即是有約六成六的市民,有投票意願。但泛民議員時至今日都只是不斷譴責人大決定,擺出不合作、不討論的輕蔑態度,他們是真的鐵了心要讓六成六市民、或許是七成的市民面對原本就要到手的選票,付諸東流的局面嗎?

不要忘了,一旦有了普選,我們也有投白票的權利,無論是支持、憎惡某個候選人,還是反對制度,都可以親手投票的方式,直接向政府、向中央,表達自己的立場。泛民難道連市民以選票直接與政府、與中央對話的機會都不給?難道他們想壟斷表達意見的權利?這無非是故作「為市民發聲」之態,根本是唯恐自己立場缺失的虛偽代言人。

爭取民主就應寸土必爭

個人觀感,泛民到目前為止的種種表現,更像是「發爛渣」式宣洩,無論是出於真情流露也好,另有目的的政治秀也罷,都想奉勸一句,任何遊戲都有規則,有些事暫時無法改變,就應沉下心,在規則允許範圍內,在一定的限制中,盡量為市民爭取更多民主空間,這難道不是更考驗一個從政者勇氣、智慧、能力的一件事嗎?泛民議員們,到底有無臥薪嘗膽的決心?

個人是真心渴望2017年的那張選票,相信絕大多數市民也都是一樣的心情。但分析指,需要至少七成市民撐政改,才有機會令泛民議員「轉軚」,若民意繼續分化,則普選前景黯淡。站在香港民主發展的十字路口,大家也不妨實事求是點問自己,是希望朝著民主邁進一步,經濟、民生發展更順暢;還是寧願原地踏步,繼續糾纏於政治爭拗?希望大家都保持理智,想清楚。這絕非事不關己,故也希望仍然覺得「無所謂」的各位,積極點,為香港的未來,多思考。

原圖:radioaustralia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