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行無常】多建綠置居 是好是壞?
【諸行無常】多建綠置居 是好是壞?

特區政府在早前發表任內首份《施政報告》,當中包括計劃把「綠置居」恆常化,讓更多公屋住戶或合資格的公屋輪候人士購買低於市價的資助房屋;有關計劃由上屆梁振英政府於2015年提出,首個「綠置居」項目提供857個單位,超額認購約18倍。由此可見,「綠置居」在公屋市場有一定訴求,然而,這足夠把「大部分公屋單位轉為『綠置居』」嗎?

綠置居由上屆政府推出 今屆政府計劃恆常化

筆者認為,政府要把部分公屋單位轉為「綠置居」,做法並無不妥,該政策最少有兩個好處,第一就是讓有心置業的公屋戶以較可負擔的價錢「上車」;第二,把公屋變成「綠置居」,亦有助減輕房委會壓力。可是,政府計劃把未來建成的公屋單位變成「綠置居」前,必先估算好「綠置居」的需求,把「綠置居」以及公屋單位的提供數量分配好。

應先估算好「綠置居」需求

舉個例,根據房屋署2016年所做的公屋住戶綜合統計調查,約有12%受訪公屋戶表示會考慮申請「綠置居」,約有15%會考慮購買新居屋單位;倘若以27%公屋戶有興趣購買「綠置居」計算(假設有興趣買居屋的公屋戶也有興趣購買「綠置居」),現時約有76萬公屋戶計算,即使未計及公屋輪候人士,或許也有超過10萬戶公屋戶對「綠置居」有興趣。政府要擴大「綠置居」計劃,第一步就應該先正確調查、估算「綠置居」需求。

另一方面,即使公屋戶真的購置了「綠置居」,由於他們可能耗盡積蓄所能「上車」,倘若他們的經濟環境或家庭生計起變化,或有需要放售「綠置居」,是否他們再也不能申請入住公屋單位呢?如果政策不變或缺乏靈活性,公屋戶可能會「上車」變「無殼蝸牛」。所以,擴大「綠置居」計劃前,都要把執行細節釐清,提高透明度,讓市民衡量好自己的能力,免得反對派有藉口指政府「逼窮人買樓」呢。

原圖:gov.hk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