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應否削減自由行的議題再度引起社會熱議,適值統計處亦公布數據,顯示四月零售業總銷貨價值按年下跌9.8%,當中,珠寶首飾、鐘錶及名貴禮物更急跌近四成。說到底,自由行實施十年,無論是政策本身抑或香港的配套,適當的優化與完善確實有其必要。
循序漸進 調節客量
除了貢獻經濟,政府去年亦曾公布,自由行在2012年創造了逾11萬個職位,當中單是零售業便佔去7.4萬個職位,令大批基層員工得以受惠。因此,即使真的要走到削減自由行的一步,但「一刀切」的方式萬不可為,以免對就業市場造成嚴重衝擊。
有論者認為,從「一簽多行」著手,便可解決客量問題,例如限制他們每日入境香港次數,「一日一行」或「一日兩行」,相信有助減低水貨客對民生必需品的需求。從「一簽多行」著手,可能是較具體而方便的做法,但市民亦要明白,持「一簽多行」簽注的,只有兩百多萬擁深圳戶籍的人士,收緊「一簽多行」,或可解決「水貨客」問題,但利之所在,「水貨」活動會否由本港「從業員」全部承繼,則仍未可知。
「一刀切」減旅客不實際
事實上,自由行旅客量近期已有下跌跡象,故此考慮削減自由行旅客數目時,不宜訂定硬指標,並要密切留意對業界、整體經濟和就業的影響,循序漸進作出調整,否則很有可能出現「過猶不及」的情況。社會應討論是否在最初先減某一百分比的旅客量,如百分之五,審視對社會的變化後,再研究是否需要逐步提高所減少的旅客量。
不過,在此要重申一點,採取措施削減自由行旅客數目,畢竟只屬一個較為消極的做法,若要市民真正受惠於自由行,並減低旅客增多對市民帶來的影響,擴容及分流等措施多管齊下,必不可少。
擴容兼分流 絕非各區都建購物城
擴容畢竟需時,要針對處理旅客太集中的問題,早前就有政黨提出興建邊境購物城,以紓緩現時市區接待遊客的壓力,當局亦明確表示有關建議值得考慮。而為盡快紓緩市民面對的問題,政府不妨考慮在邊境口岸一帶增加一些較小型的商業設施,讓有需要購物的內地客亦可在不影響香港市民日常生活的情況下滿載而歸,配合大型的邊境購物城計劃,如此應可改善市民因為旅客增多而造成的不便。
香港特色多 分流旅客做得到
除了邊境購物城,當局亦要想辦法將傳統旺區的旅客分流到其他地區,推動他們成為過夜旅客、成為高消費客群。然而,政府要做的並非在各區設立購物點,而是要打造富地道特色的旅遊點供旅客遊覽。
所謂的特色旅遊點,並非單純一個景點便可了事,更重要是融入各區的地道文化及飲食,讓旅客享受其中。打造的景點,不能過度人工化,必須具備本土特色,標準很簡單,就是香港本地人也會到訪的,這樣才算得上成功,亦只有如此,旅客才會願意花更多時間遊覽,而非側重購物(尤其是日用品)。在這個構想上,政府務必要與地區人士「坐低傾」,彼此竭力取得可締造多贏的共識。
延長旅客留港的時間並成為過夜旅客,將有助於進一步增加全港經濟收益並帶動非傳統旺區的地區經濟起飛。
短期以調節及分流客量紓緩接待力問題,長期以擴容增加多元旅遊景點及配套為目標,相信香港取回好客的旅遊之都美譽指日可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