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劏房」只是過渡 長遠要增加公屋供應
「良心劏房」只是過渡 長遠要增加公屋供應

運輸及房屋局長陳帆早前提出「良心劏房」概念,即社會人士或公司以低廉租金把房屋單位租出,再由非牟利團體統籌,把單位以市價或低於市價租金出租予低收入家庭。據報道,有關計劃漸露曙光,某大地產商初步計劃提供超過一百個單位,連同其他發展商及小業主,估計首階段能集合到300至500個單位。短期而言,「良心劏房」有助改善基層居住環境,但綜觀本港現時多達10萬戶劏房戶,數百單位只是杯水車薪,要解決基層住屋問題,還得從根本著手,努力覓地,大力增加土地供應,房屋問題才有望改善。

增加供應方為王道

香港並非缺乏土地,而是欠缺可供發展的土地。綜觀現時幾種拓地方法,填海、研究開發郊野公園邊陲低生態價值地帶,甚至連開發新市鎮、收回本來屬於政府的寮屋地都面對極大困難。部份反對開發土地者堅持政府要先發展棕地,以及收回私人遊樂場地契約土地,各持己見下,各方都忽略現實問題,就是只有全方位拓地,香港嚴峻的房屋問題才有望解決。簡而來說,填海、郊野公園邊陲低生態價值地帶、新市鎮發展,全部都要研究,棕地和私人遊樂場地契約用地亦要同時研究,不能偏廢。

近日政府公布「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成員名單,個別媒體得悉名單後,隨即展開「攻勢」,一時說這個成員支持政府怎樣拓地、那邊廂又批評某成員曾建議政府填平水塘建屋,似乎只要不迎合盲反派的方向,就一定會被公審,大家彷彿忘卻「多管齊下」解決問題的重要。

如上屆政府 覓地「迎難而上」

盲反派的居住環境如何,我們無法知道,但相信總比每天活在危機中的劏房戶要好。若不相信,只有他們拜訪一下劏房戶,甚至仿效一些社會名人,嘗試居住在劏房幾晚,或會大家就會明白,到底那塊沒生態價值可言的土地長期丟空重要,還是拯救劏房戶於水深火熱之中比較重要。

老實說,今屆政府覓地建屋,肯定仍是阻力重重,縱上屆政府在建屋造地方面已打下良好的基礎,相信情況亦不會改變。筆者傾向相信,林鄭月娥政府是有決心處理好土地房屋問題,一如上屆政府一樣,在充滿困難的情況下開拓土地;上屆政府多管齊下增加土地供應,政策已初見成效,未來3至5年公屋、私樓供應均創新高,兩者都上升超過40%。筆者猜想,如果社會真的要就土地房屋問題進行一場大辯論,盲反派攻勢必然既多且猛,若政府擋得住種種攻勢甚至攻訐,迎難而上增加土地供應,那麼舒緩房屋問題便有希望了!

圖片來源:大公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