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離開傳媒界前,先後擔任某報的中國新聞版和香港政府新聞編輯,那時的傳媒前輩,大都樂於跟後輩分享新聞經驗和對時局的分析。時為2005年,記得那年有一前輩酒酣耳熱間和筆者說起,反對派中人來來去去其實都是那幾道板斧,「放料」、「弱智化」(即將事情簡化到曲解的地步)、「老屈」和「恐嚇」。老老實實,直到過去幾年,這幾招在香港仍然奏效,建制派在政治議題上永遠被動,直到上屆政府上場,局面才有點點改變。
建制派習慣防守不進攻
不進攻、做君子、要和平、愛穩定,建制派中人在政治議題上,過往總是愛做被動的一方,回歸二十年,每每遇上政治爭議都被反對派「食住上」。特區政府其實亦面對相同問題,政府的決定和決策過程,礙於法例法規所限,很多時都要保密,結果面對攻擊時,往往出現「啞子吃黃蓮」的情況,有苦自己知。
例如幾年前的「南丫海難」正是當中顯例,明明部門正就事故進行調查、明明報告上要隱去部份名字,是為了避免影響刑事檢控,結果卻惹來反對派所謂「包庇」的指控。部份市民,對事件又不求甚解,隨隨便便跟著反對派的曲譜起舞,結果連「公正」的調查(被受查對象都要公平吧?),亦可以被演繹為黑箱作業。
反對派為政治可無底線「炒作」
反觀反對派方面,「放料」已是基本動作,任何機密內容和協議,落到反對派手上都可以成為新聞材料,更可悲的是,他們往往把機密資料「切細」和「碎上」放料出去,在斷章取義的情況下,市民無意間就會被誤導。例子必須數港大校委會「洩密」事件,那位已被判罪成的前校委會成員馮敬恩,當日就是公然罔顧保密協議下,錯誤引述其他校委會的言論,相信大家都記憶猶新,在此不贅。
雖然面對種種惡風惡浪,但總體而言,香港建制派中人仍是以「大局為重」,大部份人都抱著「忍一時風平浪靜」的心態,就算明知反對派行為過火、言論失實、指控無理、誇大其詞也好,最多亦僅是口頭薄責,甚少出現「主攻」的情況。
不對稱戰爭的終結
筆者早前看到新民黨政策總裁袁彌昌博士的一篇文章,他在題為〈回歸戰略現實 建新陸港關係〉的文章上寫到:「一直以來,民主派憑着其民意支持和『光環』,以及作為一個沒有執政壓力的反對派,令它全然不用顧及防守,而且能夠以極低成本,全力狙擊中央、港府及建制派。」
「然而,民主派在長久享受着只攻不守和『不對稱戰爭』所帶來的戰略純利,並且慢慢視之為常態,甚至覺得是理所當然,卻是十分危險……不過梁振英卻非省油的燈。他藉着人大釋法,將攻擊的觀念與可能性引進到建制一方,一定程度恢復了建制與民主派之間的攻守平衡,改變了一向對民主派有利的『不對稱戰爭』的局面,令民主派需為他們的行為付出代價及作出防守,這可是民主派最不擅長且毫無經驗的」。
無底線的和解是放縱
筆者認為,袁彌昌博士所言甚是,建制派一直以來只守不攻,結果造就反對派進攻時毫無後顧之憂,若不是前特首梁振英甘冒「大不韙」,將多個在宣誓期間「拒絕/忽略」誓詞,甚至是「宣獨辱華」的前議員告上法庭,這些人在建制派一貫的運作模式下,今時今日肯定仍然可以在議事堂內「也文也武」,甚至是藉《基本法》賦予立法會議員會議上言論不受法律追究的特權,在議事堂上公然宣揚「港獨」,甚至是侮辱全球華人!
「大和解」,是近年傳媒最喜歡的政治術語,前設就是建制派和特區政府「無條件、無原則、無底線」包容,否則就是挑起社會矛盾的人民公敵!然而,無底線的和解,不單不能令社會穩定,更會縱容劣質政治生態蔓延,最終影響民生。「和解」跟「放縱」是不同的概念,香港社會需要「和解」,但不是「放縱」,令到應罰的不被罰、應譴責的不受譴責,難道這是大家心目中「和解」的定義?香港市民對正確答案,相信心中有數。
原圖:stheadlin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