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俗語叫「你睇我好,我睇你好」,我們不時看別人時總是覺得別人比自己好,而另一面人家看我們的時候,又會覺得我們比他們好,香港也是一個這樣的例子;近年,社會不斷出現政治爭議,個別媒體、人士又不斷製造出在移居他鄉的「美好故事」,彷彿香港已成為一個不宜居住的城市。然而,當不少人著力抹黑香港的時候,前港督衛奕信就指出,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年,香港仍然被視為全世界最佳營商城市之一,香港回歸後的「得分點」遠多於「失分點」。
悲觀預測未必成真
衛奕信早於1970年代就開始處理香港問題,有「中國通」的稱號,更於1987年至1992年擔任港督,他早前接受報章報道,就指出自己是一個樂觀主義者,當年香港回歸祖國前有不少人都對香港前途作出悲觀的預測,甚至有幾本對香港前景作悲觀預測的書籍面世,但事實證明這些預測都是錯誤的。看到這個專訪,不禁令筆者疑問,到底是香港真的那麼差,還是被人刻意描繪得那麼差呢?
筆者不能否認,現時社會有些狀況確實未如理想,例如政治爭拗、內耗不絕,不少經濟發展、房屋土地開拓的工作也受到阻延,而普遍香港人希望達致的普選亦未有實現,繼而個別媒體、從政人士以至外國都不斷向香港甚至「一國兩制」「發炮」,但筆者認為香港情況絕對算不上差。一個社會是否健康,最主要也得看其法律、制度,這方面香港的法制可謂是享譽全球;經濟發展方面,本港的失業率低,可以「全民就業」來形容,相比起失業率動輒百份之十幾、二十,甚至瀕臨破產的地方,香港的環境算是相當不錯。
倘若有論者認為單看經濟數字或失業率不足以論香港「成敗」,那麼城市安全重要了吧?香港的罪案率低、破案率高,是全球最安全的城市之一,當外國不少地方都受恐怖襲擊、嚴重罪案所影響時,說香港「不能住下去」,筆者實在不敢苟同。至於另一種說法,指香港沒有普選,政治制度不好、政治爭拗奇多所以不再適宜居住的說法,筆者敢問,到底是誰否決了普選,又是誰無日無之地為政治而爭拗、內鬨呢?
衛奕信:港獨完全不可行
對於衛奕信的一番肺腑之言,筆者認為當中最能擊中要害的說法,就是他指提倡港獨是完全不可行,香港要保持成功,行事就必須使北京覺得香港不構成威脅;綜觀現時少部分香港人的心態,他們不但對中央有所抗拒,甚至想推動「港獨」,做法不可行之餘,亦破壞中央與香港的互信,到頭來受影響的也是香港。
這又是一個「你看我好,我看你好」的問題,當少部人香港人認為背靠祖國不好,甚至投靠「外國勢力」才是好的時候,其實全世界很多地方也想跟中國打好關係,在經貿方面踏上中國發展的「快車」,而少部人香港人則認為中國不好,香港應走出「本土」、「不依賴」的道路。筆者認為,「本土」不是不好,今屆政府提出的政策例如限奶令、停雙非等也是「本土」優先;故此,顧及「本土」之餘,把握國家發展機遇,也相當重要。
筆者從不相信,「政治可以當飯食」,今日有人抗拒甚至與中央對抗,沒有關係;但當有一日香港因經濟循環、金融危機或錯失機遇而出現經濟問題,那些「只要政治,不顧民生」的人,不知道他們在對抗中央的同時,有沒有提振經濟、改善民生的方法呢?塑造出香港對北京構成威脅的錯覺,政客總能賺到選票,但市民又可以賺甚麼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