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麵粉 何來麵包?
沒有麵粉 何來麵包?

「不遷不拆,誓保寮屋!」、「郊野公園一吋不能少!」、「不許移山斬樹,保留Country Style!」……這樣不可、那樣又不行,其實大家有否想過如何開拓土地呢?智庫研究組織團結香港基金發表研究報告,指香港未來需要發展9,350公頃土地,建議政府在長洲南、南丫島西等地方積極填海。上述有關土地需求的估算是否正確,大家當然可以商榷,但有關報告其實帶出一個重要問題,就是香港過去靠大規模填海發展新市鎮滿足住屋需要,今日速度為何大減?今日香港土地需求殷切,基層、青年及中產的住屋需要亟待滿足,個別人士堅持「寧要基層受苦、莫使環境改變」,這又是甚麼道理?

全港近三分一人口居於填海新市鎮

上述研究報告顯示,為滿足香港發展需要,未來須另闢9,350公頃土地以供使用,亦只有如此面積新增土地,香港的人均居住面積才可以跟新加坡媲美。然而,更為筆者所注意者,乃該智庫細數過去3、40年本港填海發展的新市鎮,無論是荃灣、屯門、沙田、大埔以至將軍澳,當中有不少土地皆由填海而得來;而近年除東涌外,香港幾乎沒有由填海而得來的新土地,以上六個經填海的新市鎮,共居住了全港近三份之一人口,其中,將軍澳有多達七成人口、即約28萬人居於由填海面來的土地。

智庫組織的研究結果,對今日香港來說絕對是振聾發聵,說穿了,物色可供發展的土地,對香港來說已是刻不容緩。筆者認為,智庫組織提出的填海和發展新市鎮等建議固然必須採納,唯除此以外,特區政府始終是要多管齊下去覓地建屋,包括舊區重建、改變土地用地、發展棕地、收回原屬政府土地的寮屋,以及研究發展低生態價值的郊野公園邊陲地帶等,全部工作都要一併進行,不能偏廢。

拒填海造地 基層無立錐之地

之所以必須多管齊下,誠如該智庫組織的副總幹事黃元山所言,若政府只集中單一途徑去覓地,一旦過程出現阻滯,本港土地房屋供應頓時會變得緊張,加上若政府沒有多手準備,議價能力自然大減,面對一些需要徵地的情況時,由於沒有籌碼在手,很容易就會被牽著鼻子走,一旦有人混水摸魚,庫房隨時淪為別人的提款機!

事實上,就算不涉徵地,單靠該智庫組織的填海倡議,其實亦未能滿足香港未來需要。填海,對個別政客和環保人士而言是碰都不能碰的禁忌,就當政府願意積極增海造地,面對的政治和社會壓力其實一點也不會少,當中若有任何差池,土地供應計劃就會付諸流水。

郊野公園的迷思

填海,其實已是特區政府的既定增加土地供應方法之一,在土地房屋供應仍然緊張的今天,基本上已是勢在必行。反而另一個更為政治敏感的增闢土地方案 – 發展郊野公園邊陲低生態價值地段的倡議,至今認真去作研究和討論的人仍然很少。郊野公園「碰不得」和「一吋不讓」是不少人對郊野公園的基本態度,然而,筆者始終認為,在完全未有具體分析和學術討厭的情況下,印象式封殺任何增加土地供應建議都是不負責任,亦是毫無體諒基層之心。

引用中央政策組全職顧問王卓祺的說法,所有堅持己見去盲反發展者,才是今日香港「堅離地」的一群。有些人自己生活、居住環境已達某一水平,他們追求的,是陳義更高的精神價值,包括生活態度、追求環保等;然而,相較今日至少20萬名「劏房」居民水深火熱的生活,推動鄉郊復興、不要高樓大廈、不能碰郊野公園,明顯就是「堅離地」!

所謂人同此心,香港人人都想有足夠麵包(房屋),但如果社會大眾都不給予政府製造麵粉(土地)的機會,試問政府又那有麵包(房屋)可以「變」出來?魚與態掌,不可兼得,未來房屋問題能否進一步得到舒緩,除了看來屆政府有沒有現屆政府的勇氣、承擔,也取決於香港大多數市民的取態。未研究、未討論就先反對,既無助於解決房屋問題,亦非理性看待土地房屋問題應有的態度。

圖片來源:大公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