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賊王」葉繼歡病逝,終年55歲,有關新聞昨日在社交媒體「洗版」,無論是新聞媒體抑或個別網民,都把葉繼歡的「賊王」故事討論得沸沸揚揚,除了葉繼歡手持AK47行劫的「經典」情節,他如何逃獄、被捕以至愛情故事等等,都在網絡上廣泛流傳。然而,當社會「英雄化」葉繼歡的時候,筆者不禁要問一句,我們是否要不斷「歌頌」一個賊人呢?而事件的另一「主角」,與葉繼歡搏鬥多時而最後成功拘捕葉繼歡的警察,又是否受到社會忽略?
與大賊搏鬥 警員只求平安回家
在80、90年代,本港發生不少持械行劫案件,根據統計數字,在高峯期的1990年,一年就有多達66宗使用槍械行劫案(包括真槍及電槍),當時的警察捉賊,需要押上生命作賭注,警務處前副處長黃志雄在90年代亦曾與悍匪駁火,他坦言那段時間「大家都都希望能夠平平安安收工,齊齊整整一班人回來」,不問而知,當時的警察執勤需要承受多大的壓力。
自葉繼歡、季炳雄等大賊先後被捕後,警隊大力加強裝備,除了更換手槍、增加子彈、改良槍袋等,又大力與內地合作,堵截「省港旗兵」。在警隊的努力以及環境轉變下,在2000年以後的使用槍械行劫案幾乎每年維持於個位數字,香港這個罪案率低、破案率高的安全城市,更是世界知名,甚為周邊地方所羨慕,筆者認為當中警隊的努力絕對不可抹煞。
時移勢易 警察少受尊重
時移勢易,警察不需要每日過着「槍林彈雨」的生活,拿着手搶與手持AK47的大賊搏鬥,而是經常在遊行、示威以及集會中維持秩序。由於直接面對示威群眾,有時難免變成示威者與其他人士之間的磨心,成為示威者渲洩不忿的對象。當有激進分子不滿社會時,或向警察作出攻擊,甚至稱呼警察為「警犬」、「黑警」,當日撲滅罪行的「英雄」,成為了部分示威者的「出氣袋」。筆者認為,大家可對警察有多一份理解、體諒,因為警察即使不是「荷槍實彈上戰場」,也在用血汗保障市民的生命財產、社會秩序,其辛酸仍不減當年。
有人曾打趣說,如果現在還是大賊肆虐、威脅社會安危的時代,市民對警察的尊敬程度一定有大大提高,因為沒有警察,香港必定無法無天;筆者則認為,今日香港治安之所以如此良好,全賴有警隊震懾「各路人馬」。當大家「傳頌」大賊故事時,筆者希望大家亦想一想,我們的社會今日為何會變得如此安寧,這些安寧又是歸功於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