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筆錚錚】公共年金計劃到底「抵唔抵」?
 【鐵筆錚錚】公共年金計劃到底「抵唔抵」?

政府早前宣布推「公共年金計劃」(簡稱:「年金」),為退休中產長者提供多一重退休保障。直到今日,坊間仍有質疑,認為政府推出的「年金」回報不高,退休人士將錢自行投資回報可能更豐厚云云。自行投資是否可獲更高回報,相信沒人可以提供百分百準確的答案,惟市民仍不能忽略「年金」有「保本」及「一世領取」的特質。對退休人士而言,上述特質明顯更為重要,同時亦可緩解長者「今日唔知聽日事」的憂慮。


參加「年金」 每月可領5,800元

要討論「年金」,最好還是先讓數字說話。根據「年金」安排,65歲或以上香港市民,每人最多可以投保100萬元,每名投保人預計每月可領取年金約5,800元左右(視乎性別而定),回報率約為7厘;以一對退休中產夫婦為例,兩人若各自投保100萬元,男方每月可領約5,800元,而女方因壽命一般較長,故每月可領年金應為5,300元,即這個退休家庭每月可領取11,000元左右。

質疑者其中一項批評,是認為若以上述數據推算,投保人需要15至16年才可以「回本」,期間資金被「鎖死」,令長者的資金調配失去自由度。對於這種說法,筆者不能完全否定,畢竟若閣下是一名有豐富經驗的資深投資者,自行運用這100萬去投資,回報真的可能更高;然而,眾所周知,投資永遠涉及「風險」,投資到股票和債券市場,更加是「高風險遊戲」,可以賺很多,亦可以「一鋪清袋」,相對必定「保本」的「年金」而言,哪一種對退休人士而言較吸引,也是見仁見智。

「年金」無風險 更派足一世

再者,市民千萬別忘記「年金」保障一世的特質,最新數據顯示,現在活到65歲的男女長者,他們的預期壽命分別是85歲和87歲。退休人士若65歲就投保「年金」,到80歲就可以基本「回本」,假設他們都能活動預期的年紀,那麼80歲以後繼續每月收到的年金就屬於「淨賺」,活動愈長壽、賺得就愈多;另外,又假設投保的退休人士已經超過65歲,當局就會按實際情況,每月發放較多的年金予投保人士。

換而言之,政府今次推出的「年金」,明顯就是讓投保人立於「必贏」的不敗之地,除了回報可「跑贏」通脹、令退休人士生活更有保障外,誠如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林正財所言,「年金」不應被視為「賺錢」產品,而是為退休人士提供無設限期的恆常穩定收入。他不諱言,就當退休人士退休時手持一百萬流動現金,但最大問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有多長命,為免往後生活捉襟見肘,長者們都不敢花錢。

「長壽」不是退休者的煩惱

「年金」正好釋除這類長者的疑慮,參與「年金」的投保人士清楚知道自己每月可以拿到多少錢,安排自然更加靈活,亦因為「年金」有「保本」和「一世領取」的特性,他們就更有膽去消費,從而刺激香港經濟。

另外,投保人士若年滿70歲,他們到時就可以免審查領取政府發放的高齡津貼(俗稱的「生果金」),每月金額為1,325元,以男性投保人為例,年金每月5,800元,加上「生果金」每月1,325元,以今天的物價計算,他們每月就可領取超過7,000元,若投保人是兩夫婦一同投保「年金」的話,整個家庭每月就可以領取接近14,000元。

設身處地 代入他人評「年金」

「年金」,是政府為一直受到忽略的退休中產人士而推出的德政,中產,甚至是高產退休人士,若他們有自認為更佳的投資選擇,當然可以拒絕投保「年金」,畢竟坊間投資產品,悉隨尊便。然而,你是退休人士,又可以承受巨大投資風險,不代表全香港所有退休中產人士,都可以承受跟你一樣大的投資風險;「年金」正是為不願承受風險者提供一個「保本」和「一世領取」的選項,對這類長者而言,絕對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政府順應民意推出「年金」,回應大部份退休中產人士的需要,加上同樣由按揭證券公司負責的「安老按揭」計劃,退休中產人士的生活需要,已經基本獲得滿足;現屆政府未來還會推出「加強版長者生活津貼」,為清貧長者提供更完善的保障,對於這些實實在在的德政,我們何不抱著正面態度審視,實事求是提出更多切實可行建議,讓香港長者人人可以過有尊嚴的退休生活。

圖片來源:星島日報

其他觀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