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月,有首次置業客以「一約多伙」形式購買多個住宅單位以迴避「加辣」印花稅,政府日前傍晚「突擊」召開記者會,宣布由今日零晨起所有「一約多伙」交易均須繳付15%印花稅。政府再出招,普遍意見都表示歡迎,但個別議員、媒體以「放生地產商」、「故意放置漏洞」形容政府,筆者質疑,當政府未出招的時候,個別政客總是在擾擾攘攘,如今政府果敢出招,又批評政府「做得太遲」,難道政府做甚麼,都要被他們「批鬥」一番?
「一約多伙」漸猖狂
根據政府公布有關「一約多伙」的數字,在過去幾個月,「一約多伙」每個月都只是涉及20至30宗左右的交易,與未有辣招前的市場實況差不多,到了2月時有50多宗交易,到了3月更升至180多宗,政府看見上升趨勢,所以有必要收緊要求。對於政府是否「漏招」,社會各方人士自可斟酌,但「一約多伙」問題過去並不嚴重,也是鐵一般的事實。筆者認為,與其說政府有心讓「一約多伙」成為炒賣手段,不如說有地產界人士、投資者甚或炒家「有心」借此大手入貨,以迴避政府辣招,而政府則看見有人一心利用「一約多伙」入市,果斷決定「一約多伙」也要繳交15%印花稅。
筆者認為,有關「放生地產商」、「故意放置漏洞」的說法,邏輯根本就說不通,試想像一下,如果政府「有心」讓炒家有方法迴避印花稅,最徹底的做法就是一開始就不推出加倍印花稅等辣招,任由炒家或投資者大手買入私人住宅單位,甚至任由外地熱錢流入本港樓市,試問又豈會先推出辣招,再「放置漏洞」那麼迂迴?作出有關指控的議員,明顯是故意找藉口批評政府。倘若個別政客痛恨炒風,他們何曾批評群起造市的人,包括部分地產界人士及利用「一約多伙」入市的買家呢?或許,他們就是欺善怕惡,敢於批評有作為的政府,而不敢得失其他人。
政府努力拓地 未來房屋供應足
土地房屋政策作為現屆政府的「重中之重」,個別媒體、政客抹煞了政府在土地房屋政策的努力,就自然能夠否定政府的施政成果。但筆者欲指出,只要一看本港未來土地房屋供應數字,就會明白現屆政府的努力是「粒粒皆辛苦」,而非「無為而治」,讓所謂的「自由市場」完全決定私樓價格。除了多次推出辣招壓抑炒風,政府亦有公布未來3至4年私人住宅供應量,供應量多達94,000個單位,比現屆政府上任時多出約45%;土地供應方面,根據最新《施政報告》的數字,在短、中、長期政府物色了可供應約60萬個住宅單位的土地。只要認真對待這些數字,就自然能夠明白,政府不會對樓市炒風坐視不理,甚至和市民大眾一樣痛恨炒風扭曲了本港樓市。
「一約多伙」的出現,是否有人合謀製造出房屋極度短缺、「要買襯快」的錯覺,或市場有足夠承接力的假象,筆者相信公眾自有判斷。筆者認為,大家需要認清誰才是窒礙樓市健康發展的元凶,一眾政客可以繼續抨擊政府工作,可是,把努力覓地建屋的政府「打垮」,而無視出現炒風的真正原因,對本港樓市發展,根本毫無裨益!
原圖:stheadlin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