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特首發表《施政報告》後,立法會內委會主席都會按照慣例,將「致謝動議」提上立法會辯論。這項禮儀性質大於一切的議案,通過與否本來無關宏旨,惟非建制派近年定必利用這個機會,大肆抹黑特區政府一番。今年亦不例外,三名非建制派議員就議案提出修訂,不約而同指控特首梁振英撕裂社會,要求他道歉云云。在此,我們實在不禁要問,這些指控到底屬實嗎?梁振英由上任至今,真的沒有盡力解決社會矛盾,嘗試緩和社會氣氛嗎?
梁振英積極處理深層次矛盾
筆者認為,社會撕裂的原因眾多,政制爭拗固然是導火線,社會上種種深層次矛盾,亦肯定是社會躁動的主因。
過去多年,香港累積了大量民生問題,貧窮、房屋、青年上流機會不足、兩地矛盾等等,這些問題,以往政府都未有處理好。幸好,今屆特區政府上任以來,先破天荒訂立貧窮線,承認香港的貧窮問題,繼而將福利開支大幅調高逾五成,並推出多項惠及基層的政策,包括長者生活津貼和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等回應社會訴求的項目。貧窮問題雖未完全解決,但已紓緩不少。
房屋方面,梁振英甫上任即大力覓地,但誠如他本人所言,要追回過去近多年的短缺,成果非朝夕可見。在現屆政府不斷努力下,未來3至4年私營房屋單位供應量達94,000個,增幅約45%;公營房屋供應方面,政府未來十年目標是平均每年提供20,000個公屋單位和約8,000間居屋單位,數字亦較政府去年承諾增加36%。
「港人優先」現屆政府落實最多
眾所周知,梁振英任內亦積極緩和兩地矛盾,落實多項「港人優先」政策,包括「雙非零配額」、「限奶令」、「一簽多行」改為「一週一行」、「港人港地」和遏抑境外投資需求的「樓市辣招」。這些政策實施後,再無醫院產房「迫爆」的情況,亦無港爸港媽為子女「搶奶粉」的場面,而旅客過多的問題亦立刻緩和。
除上述幾個範疇外,梁振英政府成功對抗「拉布」設立「創新及科技局」,在傳統優勢產業以外,為「創新及科技」產業播下種子,目的無非是讓經濟更多元,以及為年輕人開闢一條向上流動的出路。
梁振英任內四年多,積極處理各項深層次矛盾,很多問題雖未完全解決,但幾年下來,亦已起到一定緩和作用。民生問題被努力解決,但社會撕裂的另一原因 - 政制發展問題,就絕非單靠梁振英一人可以處理。
政府如實反映港人訴求
近幾年香港社會的種種爭拗,大都源於「政治」二字。2014年「違法佔領」、2015年政改方案不獲通過,凡此種種都將社會氣氛拉得異常繃緊;政改方案拉倒,全因非建制派堅持違反《基本法》的「公民提名」方案。
《基本法》清楚列明,特首候選人的提名權專屬於提名委員會,非建制派偏偏無視法律要求,刻意繞過提名委員會,提出「公民提名」,縱有關建議毫無法律基礎亦然。中央政府在堅持依法辦事的原則下,亦無退讓空間。縱使當時逾六成港人支持通過普選特首的政改方案,但也不能改變非建制派否決政改方案的決定,結果香港政制被迫「原地踏步」。
歸咎梁振英 非建制派全屬「政治炒作」
由始至終,香港的政制發展步伐都非梁振英一人可以操控,他作為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區之間的緩衝,多番為非建制派人士爭取到內地,就政改問題跟中央官員會面溝通,就算爆發史無前例的「違法佔領」,亦從無隱瞞香港的實際情況,甚至主動向中央政府港澳事務辦公室提交補充資料,如實說明香港的情況,也請求中央讓香港自行解決違法佔領的亂局。非建制派人士批評他「瞞上欺下」,可說是絕不公道!
社會撕裂原因眾多,要將之歸咎於單一原因,甚至全部推到梁振英頭上,肯定是以偏概全。將問題過度簡化,藉以塑造「社會的公敵」,說穿了,都是非建制派的「政治炒作」。
梁振英已經決定不再競逐連任,新特首今年七月就會上任,新特首固然要延續今屆政府的各項良策,進一步緩解各項深層次矛盾;但除此以外,香港社會亦必須有「和衷共濟」及「求同存異」的共識,撕裂的社會才有機會修復,亦只有回到《基本法》及人大常委的「決定」上去推動政改,政制才有機會向前走。
原圖:大公報、立法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