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選舉提名期正式開始,熱門參選人已先後公布/更新競選政綱,就連最後宣布參選的林鄭月娥(梁國雄尚未正式參選)日前亦發布其中三個施政範疇(教育、稅務、房屋)的政綱框架,當中又以「教育」一項的社會反應較正面,連屬堅實反對陣營的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亦對其此部份「表示歡迎」。然而,現階段林鄭月娥仍未向社會交代較敏感議題的施政路向,包括《基本法》23條立法、重啟政改與否,以及各項扶貧和勞工福利議題的取態。要爭取社會支持,林鄭即使不能在提名期完結前公布完整政綱,亦要考慮分階段公布、以「成熟一項推一項」的手法,交代上述議題的施政理念及政策框架。
經濟如何帶動上流?
林鄭月娥昨日已公布「教育」、「稅務改革」及「重設置業階梯」等三個施政範疇的政綱,誠然,社會反應尚算正面。但在「經濟發展」方面,林鄭月娥參選前後不只一次透露,自己對香港的發展近年不斷被周邊對手超越而感不忿,既已看到問題所在,那麼她有何提升香港競爭力的良方妙藥?是振興並鞏固傳統產業,還是積極發展創新科技等新興產業,讓香港產業更多元化?改善青年上流機會?
基層市民關心勞福議題
民生福利問題方面,標準工時立法、強積金「對沖」、輸入外勞,以至社福界常常掛在口邊去爭取的「退休保障」等;這些訴求,下屆政府都都必須正面回應,而且要提出具體處理方案。林鄭月娥對上述民生項目的態度如何?是採納,還是反對?升斗市民無不翹首以待。
爭議愈大愈需早交代
針對政治爭拗不斷的局面,林鄭月娥對「政改」的取態如何?是重啟,還是擱置?重啟的話,是以人大「8.31」框架為基礎,還是有其他腹稿?擱置的話,如何說服念茲在茲聲稱爭取「真普選」的反對陣營?這些,林鄭月娥也必須交代,而且愈快愈好。
此外,《基本法》23條立法,亦是社會關注的議題。「23條」固然是特區政府的憲制責任,但若要水到渠成,所耗精力及心機肯定不少,亦不見得一定得出令各持份者滿意的結果。林鄭月娥對「23條」的取態如何?若要立法,為何有信心說服社會接受,而不會造成社會大撕裂?
過去幾個星期,大眾的焦點似乎較多集中於林鄭和其他參選人的競選公關工作;然而,相信心清眼亮的市民都會同意,特首選舉應該回歸「比政綱」、「比理念」和「比能力」此三大原則。選舉提名期由今日開始,到三月一日就會結束,距今只有兩星期;林鄭如想社會上下對她有公允評價,應把握時間,即使未能公布完整和詳細的政綱,亦要考慮以「成熟一項推一項」的做法,逐一就各項社會關注的議題作「框架性」的闡述。
原圖:林鄭月娥競選網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