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馬洲河套地區,在今屆政府極力爭取下,終於跟深圳市政府取得共識,未來將發展成「港深創新及科技園」(下稱:創科園)。然而,在部份香港人抱持「逢中必反」心態的今天,創科園亦不能倖免被演繹成壞事,似是而非的指控接踵而來,蒙蔽香港人的視線。最近一單,乃香港科學園主席羅范椒芬表明,不能確保將來科技園只聘用香港人,旋即又惹來個別「逢中必反」媒體的大肆攻擊,暗指計劃「出賣香港」。計劃真的「出賣香港」?事實當然並非如此,就讓筆者逐一戳破箇中謬誤。
羅范椒芬:吸引世界人才 不能只聘港人
到底羅范椒芬說了甚麼?且花一點篇幅重溫其言論。香港科技園將來會負責管理營運「創科園」,身為董事局主席的羅范椒芬自然要接受傳媒訪問。羅范椒芬在電台表示,發展河套地區不但解除土地樽頸問題,更可進一步吸引海外資金和增加年輕人就業機會。她又稱,香港雖然有人才,但數量仍然不足,若能吸引深圳專才,可壯大香港科研實力。
羅范椒芬直言,不能確保創科園聘請港人和內地人的比例,當今世界高度「全球化」,全球公司都希望聘請最優秀人才,所有人才也「一定要公平競爭」,並反問:「點解要局限請香港人?可能人哋要啲專才係內地呢。」
所有職業都必須「港人優先」?
近年香港本土論述盛行,「港人優先」儼如成為金科玉律,任何公共政策若不全面向香港人傾斜,立刻會遭口誅筆伐;然而大家想深一層,香港作為高度國際化城市,經濟自由度長年位居世界第一,香港的成功亦有賴於此,在此前提下,怎可能所有職業都「港人優先」?
筆者認同,政府所聘用的僱員和部份基層職位,尤其是低技術工種,都應堅持「港人優先」,出發點乃保障基層市民和議價能力較差者的就業機會。至於政府公務員絕大部份情況下要由香港永久性居民,這要求就是出於世界通行的政治需要,在此不贅。
創科園成立,目標正是吸引包括內地企業在內的世界資金流入。創科園吸引創新科技產業落戶,這類產業成功要點之一正是國際化,聘用的人才既不是低技術工種,亦不應以國籍劃分。今日香港,竟然有政客和傳媒認為,需要為創科園聘用的員工設「來源限制」,這不是跟世界潮流脫節又是甚麼?
創科園目的:發展創科產業 匯聚世界人才
此外,亦有謬論指,發展創科園涉及土地資源和公帑,「港人優先」自然不過云云。的確,公共資源直接花在涉及香港市民的民生福利項目自然沒有爭議,但負責任的政府除「花錢」外,亦要懂得「創富」,否則入不敷支,受害的只會是香港人。發展創科園,正是要為香港「創富」。
由於缺乏新經濟增長點,香港近年經濟增長只能徘徊2至3個百分點的低位;發展創科園正是為香港開拓創新及科技產業,令香港產業更多元化的途徑之一。內地及海外企業在港營運,香港人才就有就業機會,單是創科園便預計可創造4萬個就業職位;另一方面,若相關企業有盈利,他們亦要向香港政府繳稅,政府又會將稅款投放在香港民生福利項目,這就是必須「創富」的理由。
發展創科園不同房屋土地等公共資源,發展房屋土地是要滿足香港人需要,而發展創科園,卻是要吸引內地和海外資金人才來港,兩者完全不同相提並論。
簡單不過的道理,在今日香港卻彷如空谷足音。「港人優先」重要,但一個文明理性、經濟高度發展的社會,總不可能事事都「港人優先」,尤其涉及境外投資,「港人優先」就更加是與「國際標準」背道而馳。
政治爭拗,近年令到香港發展速度大大落後於人,「港人優先」和「港人唯一」完全是兩回事,大家必須時刻銘記,不要故步自封,更不要跌入所謂激進本土主義者的政治術語所煽惑。
原圖:takungpao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