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特區政府宣布與北京故宮博物院合作,在西九龍文化區興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計劃長期展示由故宮博物院借出的國家一級文物,並由賽馬會斥資35億港元資助興建。筆者作為一個歷史文化愛好者,非常歡迎在香港建立故宮文化博物館;可惜,有個別人士似乎把好事變成政治事件,借有關博物館沒有進行公眾諮詢而對政府「口誅不伐」。筆者認為有關批評並不公道,特區政府代表、替香港市民爭取方方面面的東西,與中央、各部委交涉時須遵守保密的原則,未有進行公眾諮詢實屬情有可原;如今水到渠成向外公布好消息,反被個別人士不停攻訐,筆者認為過於把事件「政治化」。
藏品涉及國家文物,有保密的特殊性
根據傳媒報道,西九管理局主席林鄭月娥在公開場合表示,因為保密理由及涉及多個內地部門,有關項目實在難以進行公眾諮詢。現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逾180萬件文物,當中大部份均從未向外界展示,很有機會在未來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出,所以中央政府、院方或其他內地部門根據上述特殊性,要求對整個溝通過程進行保密,也是非常合理。筆者不知道,如果違反保密原則會否令項目受阻甚至胎死腹中,但香港作為「與事一方」甚至「得益一方」,遵從一貫的保密原則,可謂情有可原。
從過去一些例子,可見特區政府在達成項目前,做好保密工夫也是一貫行之有效而沒有大爭議的做法;筆者記憶所及,當年中央贈送熊貓、中華鱘予本港前,同樣也沒有在香港作過公眾諮詢。或許有人會質疑,前者與今次故宮文化博物館不同,因為今次涉及香港的土地、西九文化區的建設,但筆者又想問,在文化區建設我國故宮文化的博物館,不是文化的一部分嗎?而且西九管理局成員包括社會各方人士,他們有一定的職能,亦能反映民意,有關文化區的建設真的需要事事向公眾諮詢嗎?
招標、比賽非唯一建築設計形式
另一方面,有建築師團體批評興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直接委聘香港建築師嚴迅奇負責設計,沒有舉辦比賽或招標,有違之前戲曲中心和M+視覺文化博物館的做法;筆者認為這是流於片面的批評。事實上,在業界有不少個案是以直接委任而非招標形式批出建築項目,例如巴黎羅浮宮等地標式文化建設也是如此。再者,建築師嚴迅奇是廣東省博物館及雲南省博物館的建築設計師,有豐富經驗、能力設計出符合各方要求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倘若因其委任而肆意批評,筆者認為是「政治凌駕專業」的批評手段。
誠如筆者所言,今次「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爭議為一宗「政治化」事件,有一點可能比較敏感,但筆者認為還是值得一提。平心而論,即使香港是特別行政區,但終歸還是國家的一部分,當有人嚷著特區政府要公眾諮詢他們的時候,筆者就有一點疑問,倘若特區政府在與中央、院方商討項目前作公眾諮詢而公眾「反對」,是否港府要跟中央說「香港人不要了,謝謝中央的好意」呢?筆者所指的公眾「反對」,實非社會普遍意見反對,而是在收集意見書時,總是有很多格式、意思相近的大量「反對」意見書。
本來一件平常不過的事,突然被輿論「炒起」,筆者認為個別媒體、人士針對事件之餘,矛頭明顯衝着某個官員而來,為何如此?選舉臨近?你懂的!
原圖:民政事務局網頁、大公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