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筆錚錚】不甘心香港落後新加坡:讀畢林鄭月娥演辭有感
【鐵筆錚錚】不甘心香港落後新加坡:讀畢林鄭月娥演辭有感

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昨日在一論壇上發表一篇七千字的「臨別贈言」,她本人更直言,希望大家視之為一位為社會和公眾服務三十六年的公僕的肺腑之言。林鄭月娥讀畢演辭後,坊間旋即已有各種不同的政治解讀,筆者亦無意加入戰團,反而希望點出一些筆者認為林鄭月娥演辭中的「真重點」和大家分享。林鄭月娥在這篇演辭中花了極大篇幅談及香港競爭力和經濟前途,更特別強調自己不甘心香港今日經濟增長的速度大大落後新加坡云云;其實,不甘心、憂心的香港人,又何止林鄭月娥一個呢?


香港大大落後新加坡

香港如何落後新加坡,讓我們看看林鄭月娥的看法;她表示:「正如西方成熟的經濟體,當人均GDP去到一個水平時,經濟增長的速度已經會放緩。所以你看香港,我們的人均GDP,由美元一萬元到現在接近美元四萬元,這個經濟增長的確在持續地下降,難以再見到在七、八十年代,每年百分之八、百分之十的增長。」

既然是自然發展,為何林鄭月娥會不甘心?她認為,香港有內地這個龐大市場,沒理由只做到過去十年平均百分之三至三點四的經濟增長,反觀新加坡,過去十年平均增長及未來增長趨勢仍然是百分之六,表現比香港好接近一倍。新加坡和香港一樣,都是已成熟的經濟體,卻依法可以保持每年百分之六的增長,表現之優秀,毋庸置疑。

非建制派「拉布」阻發展

筆者相信,今日香港之所以被遠遠拋離,相信跟以往本港在推廣創新科技等新興產業不足有莫大關係。誠然,現屆政府在新興產業方面注放已經不少,包括「過五關、斬六將」設立創新及科技局,統籌香港在創新及科技產業方面的發展,但大家不要忘記,若非非建制派立法會議員多番藉「拉布」阻撓,創新及科技局其實可以早於2012年上馬,而非延宕三年至2015年才獲通過。

三年,足足三年,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三年已經猶如一個世紀那麼長。香港的發展被非建制派議員拖足三年,社會卻像全無感覺似的,這點實在令一眾關心香港、發香港者無限唏噓,林鄭月娥的「不甘心」是否與此有關,或者只有她自己最清楚答案。

除了創新科技等新興產業發展以外,筆者認為基礎建設遭不斷「盲反」亦是令香港競爭力和經濟增長停滯不前的主因之一。全球知名的「世界經濟論壇」今年九月發表最新「年度全球競爭力報告」,香港在基建方面第七次全球排名第一,反映本港在各項交通運輸設施都質素良好;由此可見,國際評級機構都認同,完善和足夠的基建,是香港維持強力競爭力的主要竅門之一。

基建是「投資」而非「大白象」

外國評級機構視香港的基建為珍寶,香港呢?非建制派人士經常指控香港的基建為「大白象」工程,認為基建「中看不中用」。除了「拉布」和無理指控外,近年更動輒利用司法覆核去阻撓基建工程展開,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由公民黨在背後策動的「港珠澳大橋司法覆核案」,特區政府在此案上所涉的訴訟費不少於七百五十萬元,而港珠澳大橋司法覆核案件令大橋延遲一年動工,額外開支高達六十多億元,損失無可估量。

至於近年的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工程、港鐵沙中線、機場三跑,甚至是新界東北和洪水橋新發展局等必須興建的基建項目,在非建制陣營不斷「抹黑」下,儼如成為部份市民心目中的禁忌,個別非建制派人士甚至將基建項目的開支和所謂「全民退休保障」拉上關係,訛稱沒有基建,香港就有錢推行全民退休保障,藉以誤導公眾、欺騙市民。

事實上,基建項目頂多是單次開支,與需要長遠推行的「經常性福利措施」(如全民退休保障)根本就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刻意相提並論,無非是要混淆視聽、搬弄是非;況且,基建是「投資」的一種,既可帶動經濟增長、刺激就業和增加稅收?

正如林鄭月娥所言,她不甘心,亦希望當日在席聆聽其演辭的每一位都不要滿足於或者接受「持續低增長」就是香港的經濟前景。筆者同樣不甘心,不甘心香港經濟的發展持續被非建制派人士「拖後腿」;非建制派議員若要搞政治鬥爭,亦請在其他範疇上著墨,不要打基建和新興產業的注意。拖垮香港經濟,必然會令政府承受極大壓力,此舉固然可以讓非建制派撈取到不少政治利益和籌碼,但葬送的絕非一、兩位政治官員的前程,而是整個香港一起陪葬。

非建制派議員,收手,先聽聽社會上種種「逆耳忠言」可以嗎?

原圖:gov.hk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