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當選人應關注民生 勿動輒政治化
年輕當選人應關注民生 勿動輒政治化

 

今屆區議會選舉有不少年輕參選人當選,當中包括八名在去年「佔領」事件後活躍於地區事務的「傘兵」。對於年輕從政者崛起,特首梁振英昨日伸出「橄欖枝」,強調很高興見到很多年輕人參選,並指當局用人唯才、不論政治立場,政府都願意在不同諮詢架構內聽取他們意見。無奈,「傘後」組織「青年新政」的代表始終未能放下敵我思維,迅速回絕特首的建議,更指加入建制就會被「同化」。這種為鬥爭而鬥爭的態度,明顯不是當日投票予他們的選民樂見。

溝通總比對抗好

筆者之所以有此看法,全因這批傘後組織參選人,在區議會選舉期間甚少公開表露自己「支持佔領」、「參與佔領」的立場,他們主打的,都是當區選民關心的民生議題。可以想像,選民選他們,是想社區有所轉變,但未必是想他們「事事政治化」或「為鬥爭而鬥爭」;更多的,應是想他們在建制平台中反映意見,這類選民為數相信不少。若然他們堅持抱著這種「凡事必反」的對抗態度,豈非有負選民期望?

不過,公允一點,亦非所有傘後組織都拒絕溝通。在灣仔大坑擊敗新民黨對手的「灣仔好日誌」楊雪盈,在當選就稱會考慮加入政府諮詢架構,強調參選為溝通,縱立場不同,亦會有一定共同價值觀;至於在觀塘樂華北勝出的黃子健亦稱,對與政府溝通持開放態度,認為可以有多個平台為選民發聲,他不會「為抗爭而抗爭」,即使要「示威」,亦會在反映意見不果後才做。還望他們謹記自己的言論,「講得出做得到」。

做實事方得市民支持

區議會已翻開新一頁,當選的「傘兵」同樣要履行服務市民、關注民生的職責,絕不能藉區議員身份煽動政治化,扭曲區議會本質;民生議題須加大力度執行,深信選民定必樂見,他們能夠切實執行參選時一心一意服務社區的承諾,同時選民也有責任和權利去監督所有區議員,看他們是否盡職盡責,是否為民做實事、謀福祉,不容任何人把區議會變成掀政爭、搞分化的平台。

事實上,選舉已是民主的體現,期望當選的「傘兵」區議員,都能夠珍惜這透過制度而實現的選舉結果,務實執行地區工作,多做實事、少談政治,凡事以公眾利益為依歸,同時平衡各方需要;切記「溝通總比對抗好」的金科玉律,放開心懷聽取意見尤為重要,不論是甚麼政治背景,也勿做任何違背承諾的事。

原圖:bastillepost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