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短打】教育局修改政策打擊「考試移民」 香港資源須優先用於扎根在港人士
【焦點短打】教育局修改政策打擊「考試移民」 香港資源須優先用於扎根在港人士

教育局近日公布,將會修訂資助專上課程的申請資格,當中加入居港年期規定,要求持受養人簽證的人,申讀資助課程時須居港滿兩年,否則不能申請資助學費,措施由2027/28學年開始生效。教育局修訂政策,一來可以善用公帑,二來確保教育資源是用在扎根香港的居民。


近年從各種人才政策實施以來,包括「高才通」來港人士,他們18歲以下的子女,可以用「受養人」的身分,獲得「本地生」的資格在港讀書。但政策實行幾年來,有不少「高才」並沒有來港工作,但他們的子女沒有在港卻報讀香港的學校,變相以「掛名」形式參與香港的公開試來升學,被坊間稱為「考試移民」。


扎根香港的人應優先獲資源


根據政府的統計數據,截至今年6月,各項人才入境計劃共收到近50萬宗申請,當中近33萬宗獲批,近22萬人已經到港。來港人才計劃的18歲以下受養人數目,去年是5.5萬人,而上個和今個學年,通過大學聯招(JUPAS),獲政府資助首年學士學位課程錄取的受養人數目,分別是68及185人,增幅超過1.7倍。


各種的人才政策,初衷是吸引人才扎根香港,而香港的教育資源吸引,大學的世界排名高,但入學競爭相對比起內地小,因此不少「高才」都是因為子女教育而申請來港,這是人之常情。不過,這種做法就有違人才政策的初衷。


香港需要人才,人才樂於到香港發展,彌補香港缺乏的部分,是雙贏。如果這些高才家庭,扎根香港、貢獻香港,對香港有承擔,香港承擔其子女教育,這種雙方雙向的承擔,理所當然。相信大家都期望來港人才視香港為「家」,投資時間、花心思裝飾和打掃,共同建設家園;而不是當這裡是「酒店」,享受完服務就「Check Out」。


根據政府的數字,教資會資助大學每年為本地學生提供15000個第一年學士學位課程學額。如果「考試移民」單憑受養人簽證,就可以以本地學生身分享受大學學費資助,對真正的本地學生和納稅人並不公平。


教育局發言人表示,現時香港多項公共福利如公屋、綜援等都設有居港年期要求,有關安排均已獲法院裁定為合法,特區政府有責任設定條件,合理地分配珍貴的資助大學學額資源,相信新安排可鼓勵人才家庭提早規劃來港定居。


而教育資源是屬於公帑,亦即是由扎根香港,對香港有貢獻的人經營得來,因此,香港的制度,理應是讓對香港有付出的人優先獲得資源,而不是讓透過「快捷通道」來港的人可以「捷足先登」。


要注意的是,「高才通」的子女仍然可以在港讀書,只不過暫時不能享受公帑資助。合資格來港的「高才們」,理應具備一定能力,包括經濟能力,如果有意在香港發展,子女亦不難在香港找到學校,所以教育局的新政策,相信不會因此讓準「高才」卻步。


資源分配不均易引發爭議


再者,人口政策不只涉及公帑資源的運用,過去亦曾引發「政治爭議」。香港從20多年前的「雙非爭議」,到自由行、水貨奶粉、樓價,無不是因為「資源」而引起民生的爭議,再加上有心人刻意煽動兩地民眾的對立情緒,演變成政治事件。現時政府及早發現問題,都可算是汲取了以往的教訓,及早因應事態進展作出相對應對策,提前將矛盾化解。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0
好正
0
心心眼
0
好好笑
0
令人傷心
0
嬲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