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發起關稅戰,但遭到我們國家反制,其中美國大豆就因此失去了中國市場,最近有美國媒體報道,伊利諾伊州一個儲藏約816噸大豆的糧倉突然倒塌,原因懷疑是因為堆積了太多大豆。在2024年,美國生產超過1億1千萬噸大豆,但當中4成出口,主要賣給中國。特朗普打關稅戰,曝露了美國的大豆業非常依賴出口的問題。
根據政府數據,中國在2024年種植生產2065萬噸大豆,而入口則是約1.05億噸。而說到大豆,可能有人不明白,中國作為農業大國,為何仍要進口這麼多大豆呢?
大米、小麥等是優先確保對象
最主要是因為農地有限,中國大部分的農地都用於主糧上,例如大米、小麥等,而進口大豆主要是用於餵養家禽、家畜,以及製作食用油,因此為確保國家的糧食安全,大米、小麥等人類的主食就成為優先保障的對象。全國14億人口,不單只要吃得飽,還要吃得好,同時國家也要「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即中國耕地面積必須不低於18億畝。怎樣保障糧食安全呢?不得不談「南繁硅谷」。
所謂南繁硅谷,就是指位於海南省的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到底什麼是南繁呢?南繁即是利用中國南方,特別是海南的冬季溫暖氣候,將夏季在北方種植的農作物育種材料在南方再種植一季,縮短新品種選育周期的農業科研活動,主要適合春種秋收,不需要越冬的作物。而硅谷就是要南繁基地建成集科研、生產、銷售、科技交流、成果一體的平台。
說到南繁科研專家,佼佼者一定要數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自1968年以來,每年冬天都在三亞的南繁基地度過。傳統水稻產量平均每畝800斤左右,袁隆平和團隊攻克了多個「卡脖子」技術瓶頸,培育出「超級雜交水稻」。其中「超優千號」畝產逾1065公斤。而袁隆平90歲高齡時,還堅持在海南三亞的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推動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3000斤的科研工作,而這個目標亦已經實現。
種子被譽為農業芯片,亦即是農業的核心,掌握到種子的技術,就可以確保中國人的糧食安全。南繁基地目前累計培育水稻、粟米、棉花等作物的新品種數百個,顯著提中國農業自主率,可以說是「把中國人的飯碗端在自己手裡」。
除了袁隆平,還有為中國人實現「吃瓜自由」的吳明珠,各個領域的頂級院士和專家,都曾常年在海南進行南繁。而隨著海南自貿港的建設,原本主要服務於國內生產的南繁育種,亦逐漸走向全球,成為全球農業育種的中心。
中國做到了穀物基本自給
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也是中國的糧食安全宣傳周。根據國家農業農村部最新農情調度顯示,全國秋糧收穫過六成。分作物來看,當中中稻近七成、玉米五成半、大豆近八成,人均糧食佔有量達到500公斤,高於國際公認的人均400公斤糧食安全線,做到了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實現「藏糧於地、藏糧於技」。
為了確保國人的糧食安全,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的成功是非常重要,中國現時不單在電腦芯片、晶片上要攻克技術瓶頸,被稱為農業芯片的種子技術也是不斷進步,確保我們的飯碗端在自己手裡。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