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淵羨魚不如支持「十年建屋」
臨淵羨魚不如支持「十年建屋」

近日有美國研究機構公布年度國際樓價負擔能力報告,形容香港是全球「房子最小,但最昂貴的市場」。這份報告可說是「港人最傷」,惟市民應留意到,特首梁振英自競選以來,就將增加土地、房屋供應列作政綱的重中之重,剛公布的第二份《施政報告》,亦在第一份的基礎上,繼續努力履行承諾。其中「接納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的建議,未來十年供應總量以四十七萬個單位為新目標,公營房屋佔六成」引起最多關注。雖然坊間質疑不少,但筆者認為,以此份《施政報告》「多管齊下」的房策方針,要達到目標,並非不可能,關鍵在於社會支持,令施政更暢順。

十年目標供應47萬單位

本港私人單位落成量不足,○八至一二年這五年間,私人單位每年平均落成量只有約九千八百個,出租公屋約一萬五千個,居屋是零。換句話說,那五年公私營單位每年落成量合共只有約二萬四千八百個。此外,私人住宅單位空置率亦達十五年以來最低,說明私樓供應同樣短缺。

針對上述情況,梁特首上一份《施政報告》的短中期目標是,在二○一八年起的五年內,公屋總供應以至少十萬個為目標,即平均每年二萬間公屋。到今次《施政報告》,梁特首進一步採納長策會建議,將未來十年的建屋目標調整為每年二萬個公屋單位及八千個居屋單位,較政府去年的承諾增加約四成。私營單位方面,未來五年則將增至平均每年一萬三千六百個,增幅同樣較過去五年多四成。

公營屋提高比例至六成

值得注意的是,長策會建議的未來十年建屋目標屬「供應主導」而非「需求主導」,公、私營房屋供應比例為六比四,政府亦會每年檢討並適當調整私人單位的供應量,避免供過於求(私人單位的需要量會因經濟環境轉變而變動)。

事實上,新目標提出的數字有紮實研究支持,目標比去年更加具體和清晰,故不能說特首開的是空頭支票。至於將公營房屋比例提高至六成,則因為在政府抑制樓價的「辣招」下,發展商收舊樓熱情大減,雖然政府暫無「減辣」之意,但由於商界和個別經濟學者都擔心「辣招」的負面作用或造成樓市動盪,而樓價在短期內亦不可能下跌至市民普遍可接受水平,故政府要解決市民置業難題,惟增加公營房屋供應,這是時下最照顧廣大利益的決策。

要實現目標,梁特首堅持貫徹首份《施政報告》的思路,即要「重視長遠計畫,摒棄短期思維」;同時,既要有中短期計畫,也要有未來十年乃至三十的長遠規劃,「辦法是不斷開發土地」。對比兩份《施政報告》和一連串實際行動,現屆政府的確是在切實研究,並有步驟地執行工作。從這份《施政報告》來看,政府就分別提出「加快發展新界東北和洪水橋」、「擴展東涌新市鎮」、「檢討北區和元朗荒廢農地」,同時不斷研究和開展舊區重建(如薄扶林南華富一帶合共增加約一萬一千九百個公營房屋單位)等工程,可謂不遺餘力。

此外,今年《施政報告》又提出引入「補地價仲裁先導計畫」,通過仲裁方式加快達成補地價協議。此舉將可促進土地交易,因為引入仲裁機制,可令過程變得更公平,縮短政府和發展商在補地價問題之間的拉鋸,對增加私人單位供應大有幫助。

除開發更多土地,今份《施政報告》亦提出,除港島北部及九龍半島人口比較稠密的地區外,全港其他各個「發展密度分區」現時准許的最高住宅用地地積比率,可整體地適度提高約兩成,這項舉措對即時增加房屋供應有很大幫助。

羨慕星洲不如退而結網

增加地積比率或會加大地區交通等配套設施的負荷,部分地區人士很可能會因此反對建議,惟筆者相信,政府定會詳細研究和綜合考量。而新界區發展密度原本就較低,理應不會造成太大負面影響,故本人在此呼籲各地區以全港利益為重,切勿捨本逐末,因為一些可克服的問題,而毀掉港人置業的希望。

看看我們最近的競爭對手新加坡,其政府已定下新加坡人只需花大約四年工資,就買得起組屋的長遠房屋目標。我們應該清楚,與本港一樣,新加坡的土地資源同樣匱乏,相較香港而言,其優勢是可供發展的土地比率相對較高,加上政府強大的執行力。

當我們羨慕新加坡並埋怨特區政府時,我們似乎更應檢討由我們每一個人營造出的社會氣氛,及由我們每一把口構成的輿論——當政府做得對的時候,與其臨淵羨魚,不如在此非常關鍵的時期,退而助政府結網。

原文轉載自《星島日報》 2014年2月3日

原圖:網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