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組內閣平常事 局長華麗下台
重組內閣平常事 局長華麗下台

曾德成及鄧國威兩名問責局長在全無徵兆的情況下,突然於同日離職,官場及政圈都相當詫異,不少人慣常地從陰謀論出發,四出探求原因,並提出不同的解讀。

主要質疑現屆政府餘下的任期不足兩年,為何選擇此時重組問責班子?為何會是他們兩人?可會有第三、第四人?新局長會有甚麼新任務?

回歸18年以來,普選雖是香港政制發展的目標,但第一個政制發展里程碑,則是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於2002年引進的「高官問責制」。新制度其實是一個政治任命制度,讓沒有政黨背景,孤身統領政府的特首,可以在公務員團隊之外,選用一些與其理念相同、有合作經驗的人才,建立一個以特首為重心的管治團隊。

下台原因千百種 不一定犯錯

管治團隊既是為落實有效管治,團隊陣形和工作方向,自當因應管治的目標、任務和管治成效的轉變而有所調整更迭,總不可能要求管治團隊在任內團進團出,一成不變,這是不現實的。綜觀國際經驗,改組內閣是最常用的調整施政方向和能量的安排,而閣員離職的原因有千百個,犯錯或能力不足,只屬於其中兩個屬於極少數的理由。

可惜,香港當日在設計和爭取落實高官問責制時,為求強調團隊的問責性,特別指出問責官員「須就各自範疇內事宜的成敗,向行政長官負責,並須為此承擔全部責任,甚至在其負責範疇的事宜出現嚴重失誤時下台。這包括重大的政策失誤和執行有政策上的嚴重錯失。他們也可能因嚴重的個人操守問題或不再符合《基本法》的有關規定而離職」。

正是因為這種「犯錯下台」的刻板但片面的印象,令特首在調整其團隊成員和方向時「縛手縛腳」,亦昜引發各種政治陰謀,過往歷位問責團成員離職時,都會各有不同的故事,但何必呢?

曾德成 階段性任務完結

現代管理講求靈活彈性,人事變動從不由對錯定斷,合用者聚、不合用者散。政途組合,以實用行先,若單純以對錯來定聚散,是對離去者的侮辱,也為新加盟者帶來原罪式枷鎖,更為整支團隊帶來不必要的束縛。希望今次的人事更迭,能為特區管治團隊打破「不犯錯不改組」、「跳船才離職」的無形束縛,發揮管治團隊的靈活性和正能量。

本人認識曾德成,源自在中央政策組時期的合作,彼此並非深交,但對他始終深予敬重。據知他任局長8年,加入政府17年,歷任董建華、曾蔭權、梁振英3屆政府,是現屆3司12局的管治班子當中,最「根正苗紅」的一人。曾德成中學時代因67年暴動期間派發傳單被捕入獄,其後在《新晚報》及《大公報》任職,其後以40歲之齡,晉陞至《大公報》總編輯。回歸後接受董建華委任,出任中央政策組全職顧問,再而進入特區管治團隊。

歷次華麗轉身,屢化不可能為可能,開創「傳統左派」參與特區建設的新典範。今天,階段性任務完結,笑看退休滾紅塵,歷史回眸無所憾!

原文轉載自《香港經濟日報》 2015年7月27日

原圖:wenweipo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