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派正助長激進思潮
反對派正助長激進思潮

政改結束後,社會有不少人討論除了「建制派」與「反對派」以外,有沒有「第三條道路」或「中間政治勢力」的問題。筆者以為,所謂「第三條道路」的討論,正正帶出了香港過去政治爭議的核心問題,亦即接受不接受「一國兩制」原則、擁護不擁護《基本法》、效忠不效忠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問題,也就是尊重不尊重香港的政治現實地位的問題。

在外國,政治光譜往往是以階級利益和政策立場來劃分的,例如英國的工黨和保守黨便代表不同的階級利益,美國的民主黨和共和黨也有不同的政策和經濟理念取態。回頭看香港,難道中央和特區政府便接受不了不同意見,鐵板一塊?當然不是。已故的國家領導人鄧小平早已說了,香港特區政府的主要成份是愛國者,而愛國者是可以相信資本主義、封建主義,甚至奴隸主義的,充分說明中央絕非鐵板一塊,絕非容不下其他聲音。事實上,建制陣營內的不同政黨也會有不同的政策傾向,以及代表不同的階級和業界利益。試想一下,難道民建聯、工聯會、自由黨和經民聯之間的利益和政策取態是完全一致嗎?既然建制派內也是意見紛紜,那麼,建制派與反對派之間的最大分別是什麼?

說到底,建制派與反對派之間的根本分野,並非政策分歧,而是政治分歧的問題:建制派尊重客觀的政治現實,愛國愛港,擁護祖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承認香港作為中國的特別行政區的政治地位和憲制制約;而反對派卻連原則性的政治現實也不願接受,就像烈火明明是炙熱的,他們卻偏偏不信邪,偏偏要伸手玩火,又怎會不燙傷?反對派作為香港的一股政治力量,以香港為基地,卻對抗中央,反中亂港,甚至挑起中國內地與香港的矛盾,煽動港人排斥內地同胞,香港如何能維持社會穩定?豈不等於玩火自焚?

很多人說,香港社會矛盾最劇烈的時候是千禧年之初,但筆者認為當年的社會風氣其實較現時更健康。當時,縱然大家對政府也有不少抱怨,可是在經歷了漫長的經濟衰退後,港人的共識和訴求其實是較為一致的,就是希望特區政府提升管治效能,搞好經濟和民生問題,重拾經濟增長,改善失業率。可以說,當時的不滿和批評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建設性的。然而,反對派如今的批評和政治訴求卻往往屬於破壞性行動,為反而反,為達削弱中央和特區政府威望的目標,甚至不惜犧牲市民利益和民生。近年,反對派內的支流和子組織愈來愈多,意見愈來愈紛紜,共識愈來愈難凝聚,社會更加撕裂,政治氣候較十多年前更不健康!

政改之後,特區政府多次重申將集中精力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筆者是完全同意的。但長遠而言,凝聚好市民對基本政治現實的社會共識始終是不能迴避的問題,政治問題搞不好,政府施政寸步難行,經濟和民生改善只會事倍功半。所謂「第三條道路」的發展,若果是意味部分昔日的反對派回頭是岸,從「否定一國兩制」轉向「擁護一國兩制」,社會各界必然樂見其成!可惜,反對派似乎仍然由死硬派主導,一些較溫和務實的反對派人士,如黃成智等也被踢出民主黨!民主黨內無民主,充分反映了反對派內的激進思潮和鬥爭意識愈演愈烈,「第三條道路」實在未許樂觀!

原文轉載自《文匯報》 2015年7月23日

原圖:singtao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