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行先一步 港須設科創移民搶人才
滬行先一步 港須設科創移民搶人才

本文作者為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裁張志剛、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研究主任方舟

說起上海,大家可能會想到自貿區、國家金融中心、滬港通,反正離不開金融經濟。然而,上海市政府2015年的「一號課題」,其實是「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上海科創22條 成果產業化

去年5月,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上海考察調研時,提出要求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正當社會仍有疑問為何中央看中的是上海,而非北京、深圳等地時,上海政府立即把握機會,展開調研、諮詢、研究,直至今年5月,《關於上海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意見》(下稱《意見》)於中共上海市第十屆委員會第八次全體會議獲得審議通過。《意見》中提出22項具體政策建議,被稱為「上海科創22條」,為關注上海科創產業發展的人士打了一枝強心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港科技創新產業的發展亦正值關鍵時刻,本文介紹上海《意見》的3個亮點,以供參考討論。

首先,上海認為要推動科技創新,必須同時推動科技應用和創新成果產業化,配合解決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問題。人才是科技創新的重中之重,上海如何促進人才流動?一般想法是如何培養大學生,《意見》想得更廣,不只是大學生,更針對大學生的老師——大學中的教授、科研人員。為拓展科研人員雙向流動機制,鼓勵科研人員創業,《意見》允許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科研人員保留職位離崗創業,如能在創業孵化期3至5年內返回原單位的,工齡連續計算,保留原聘專業技術職務。大學安穩的就業環境已造成了教師的「舒適區域」,這項安排正好減少他們後顧之憂。然而上海政府覺得這樣鼓勵仍不夠「給力」,於是更規定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收益歸屬研發團隊所得比例不低於70%,而且轉化收益用於人員激勵的部分並不會計入績效工資總額的基數。其實,與上海比較,香港科研方面不乏優良的大學與科研人才,但大學教授常要致力於學術研究,投稿國際期刊,科研能力與產業轉換不足。上海《意見》如此加強學研與產業的轉化與結合,值得香港借鏡。

宏觀戰略方針 兩腿條走路

其次,對於一個有野心成為科技創新中心的城市而言,科創人才是多多益善。除了善用、活用本地人才外,仍有需要吸引外來人才。香港有「優才計劃」,上海也有科創版的「優才計劃」,同時針對海外及國內人才。吸引海外人才方面,主要是簡化外籍高層次人才居留證件、人才簽證和外國專家證辦理程式,開展在滬外國留學生畢業後直接留滬就業試點。至於國內人才方面,加大對科創人才的政策傾斜力度,推出甚有吸引力的「直接落戶」措施,對通過市場主體評價的創新創業人才及其核心團隊,直接賦予戶籍。此外,受惠的不只是科創人才,對周邊的創業投資管理營運人才、企業科技和技能人才、創新創業仲介服務人才、規模風險投資人才都給予不同程度的落戶政策優惠。說到底,科創發展的首要戰場就是人才爭奪戰,香港如要發展科創產業,不得不加入戰團。未來,我們有必要在現時的「優才計劃」之中,針對科技創新人才及相關管理及風險投資人才開設新的「科創移民」政策。

最後,是有關宏觀戰略方針。具體研發項目方面,上海政府「兩腿條走路」,一條腿是要明確「服務國家戰略」,爭取國家支持,重點推進民用航空發動機與燃氣輪機、大飛機、北斗導航、高端處理器晶片、積體電路製造及配套裝備材料、先進感測器及物聯網、智慧電網、智慧汽車和新能源汽車、新型顯示、智慧製造與機器人、深遠海洋工程裝備、原創新藥與高端醫療裝備、精準醫療、大資料及雲計算等一批重大產業創新戰略項目建設。另一條腿要是「把握世界科技進步大方向」,主力推進腦科學與人工智慧、幹細胞與組織功能修復、國際人類表型組、材料基因組、新一代核能、量子通訊、擬態安全、深海科學等科技基礎的前沿布局。反觀香港,目前的「創新與科技基金」雖對科創行業提供支援,但沒有明確的戰略方針,始終難以發揮顯著成效。

設創科局 因政治停滯不前

要有方針,就要有戰略思維;要制定戰略,則有必要成立專責的政策局負責。「上海科創22條」反映上海政府已行先一步,向建設「科創中心」進發,反而香港成立「創新及科技局」醞釀多時,卻因政治因素而停滯不前。目前,政府已讓步處理與民生相關的議題,業界亦希望能早日成立,實在看不到有甚麼理由要拉倒香港科技創新業界的未來。

原文轉載自《香港經濟日報》2015年6月25日

原圖:網絡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