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老業窘局「地、人、錢」
安老業窘局「地、人、錢」

大埔劍橋虐老事件,激起全城公憤熱議,雖說該院只是安老院舍中的害群之馬,而大部分都是本著良心服務長者。每逢聖誕、端午及新年等重大節日,我均會走遍各大小安老院舍探望、送禮及玩遊戲,敢認數目之多是立法會議員之中數一數二。我對於特首蜻蜓點水式探望,然後總結為「地」不足夠,觀察相當狹隘及外行。「地、人、錢」三者均是提升安老服務水平的關鍵,缺一不可。

「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看熱鬧」特首歸究安老是「地」的問題,香港地少、租貴,所有社會問題歸咎於「地」永遠不會錯。隨人口老化,安老院需要「地」,應透過新建公營房屋、私人賣地等條款,標明安老用途,確保租金低廉,將資金集中提升服務質素,否則安老院租賃商用地方,繳付昂貴租金,可謂「長貧難顧」,拖低服務質素。

「錢」方面,自2003年林鄭司長當社會福利署署長時開始研究「錢跟人走」,苦等15年終於研究推出院舍住宿照顧服務券,是她任內重大德政。我總結走訪安老院的觀察所見,即使甲一買位院舍院友也投訴質素,將來設有院舍住宿照顧服務券,長者可自由選擇甲一院舍,透過市場競爭逼使院舍提升至甲一水平。照顧服務券若高於3,000元,長者獲得的服務可隨之提升。

最後「人」也是最關鍵因素,安老業界超過兩成職位空缺,數目逾3,000人。安老護理員難吸引青年入行的窘局,青年要解決老人家「大小二便」等起居生活,絕不輕易,然而今天頂多只能成為資歷架構下第三級保健員,青年看不到晉升或轉型階梯,吸引入行談何容易。以時裝零售為例,由小店員可「升呢」為店長,甚至區長,管理十多間舖,也非不可能,相較下,安老業等同「堀頭路」。

政府應專為安老業界設資歷架構,讓護理員取得專業資歷,更有機會晉身管理階層。青年看到光明前途,才會出心、出力於安老業界發展。

原文轉載自《am730》2015年6月10日

原圖:takungpao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