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文章】本港房屋政策須改弦易轍重振經濟
【獨家文章】本港房屋政策須改弦易轍重振經濟

本港經濟動力今天大不如前,是特區政府必須面對的事實。自2009至2022,新加坡連續14年經濟增長超過香港。一般而言,成熟發達的經濟體的經濟增長率相比較發展程度較遜的慢。但新加坡的人均GDP早已超越香港,而香港還有背靠中國大陸的優勢,又有聯繫匯率的制度優勢,雖然我們的人口老化遠比新加坡嚴重,仍理應有更佳的經濟表現。 


目前特區政府的財政狀況亦存在極大的隱憂。由於經濟長期低迷,樓市下滑,加上抗疫耗用了大量財政儲備,特區政府的財政儲備在上三個財政年度共減少了2685億港元(不計賣債券收入)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亦早已預告本財政年度的赤字會逾千億港元。 


本港經濟動力今天大不如前不能全歸咎外圍因素。原因是外圍因素同樣會打擊新加坡。本港經濟動力今天大不如前,其實有幾個內部的因素,當中尤以房屋政策的失敗為主。 


1997年回歸後,特區政府於同年12月公布租者置其屋計劃。計劃讓公屋住戶以極低價格購入原來租用的單位。若在一年內認購,可獲折上折的優惠,售價可低至估計市值的12%。計劃成效立竿見影,使原來十分吸引,需非常好運氣才抽得購入權的居屋變得毫無吸引力,不單出現了史無前例的撻訂潮,更使二手居屋售價大瀉。居屋業主無法換樓,打擊了上一級的樓價;上一級單位的業主因此亦無法換樓,再打擊再上一級單位的售價。筆者在1998年3月24日在南華早報警告樓價大瀉財赤出現經濟受挫。結果,1998年出現了香港有紀錄以來最嚴重的衰退(-5.9%)。 


租者置其屋計劃大大增加了申請公屋的吸引力,開啟了公屋致富的大門,卻給不少勤勤懇懇工作的中產極大的打擊。很多人生意失敗;很多人失業;很多業主因斷供被銀主收樓。租者置其屋計劃給香港經濟動力最巨大的第一擊。 


2002年11月孫明揚宣布第六期租置計劃將是最後一期。樓市於翌年夏沙士疫情告終後才復甦,經濟增長急速反彈,政府財政盈餘開始出現並破了紀錄。2008-2009年全球金融海嘯下,這兩年的增長率分別為2.1%和-2.5%。全球金融海嘯號稱百年一遇,負增長何以大大低於1998年的負5.9%?為何1998年身處亞洲金融風暴風眼附近的新加坡,負增長只是-2.2%並遠低於香港的-5.9%?1998年香港的大衰退是政策釀成而非亞洲金融風暴的結果。 


2010年十一月香港開始推行額外印花稅並於2012年十月加辣。這是房策對本港經濟第二次重擊。額外印花稅下,為了避免物業被鎖三年,既然換樓只是為了改善居住環境,並非必要,業主換樓意欲大減。於是樓市交投大跌,影響了一系列的經濟活動和收益,如地產代理、律師行會計行的生意、乃至裝修、傢俬、零售、運輸。此外,本來供首次置業首選的二手細單位供應大減;本來十分倚賴換樓客的大單位的需求也大減。細單位價格急升,升幅急遽,很快呎價倒過來高於大單位的呎價。住戶向上流動的動力大減;納米樓供應大增。中產人士置業須花巨款,居住面積竟不如公屋住戶。做中產反而吃大虧,又要交稅又要付高昂租金或樓價。倒不如躺平,申請公屋更佳!何況公屋客可以綠表身份買二手免補價居屋。 


近年公屋租金愈來愈偏離市場租金,加上政府很多扶貧措施以公屋居民身份界定資格,吸引力愈大,被吸引的人愈多,輪候時間愈長,可以理解。 


筆者建議新建居屋不再設資產和住戶收入資格,並容許所有享有永久居民權的家庭購入,並規定業主只能自住也必須自住兼不能擁有任何香港物業。單位只達到起碼的人均空間。地點以地價不逾規定為限。有經濟能力的家庭自然不會購入;若購入後經濟能力大大改善亦自然會搬出。單位可隨時轉售,毋須補地價。如此,經濟向上動力便可保。新加坡的組屋當然使人欣羨,但我們沒有條件建如此偌大的組屋給全民。但新加坡的組屋的購買和轉售機制我們可以學;組屋業主不能擁有新加坡物業我們也可以學。 


原圖:星島日報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8
好正
1
心心眼
2
好好笑
0
令人傷心
0
嬲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