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科技局 提升競爭力
落實科技局 提升競爭力

特首梁振英終於兌現競選承諾,在剛推出的《施政報告》中的第37 段表示「再次推動成立創新及科技局的工作」;業界對特首願意看重科技對本港經濟的貢獻感到欣喜,期望新設立的科技局可延續過去的科研政策,不會只停留在政策層面,同時在科技策略藍圖方面多下工夫,讓創新和科研得以發揮。

思想方向必須要正確,才可達到目標。我們認為政府要真正明白資訊科技對現代城市競爭力的重要性,不能像以往般把政策當作策略,着眼技術而沒有大方向,必須趁創新及科技局成立之時,痛定思痛。

根據IMF 的資料,2002 年香港的人均GDP 為23992 美元,比新加坡的21258美元為高,是四小龍之首;至2013 年,香港的人均GDP 為35116 美元,升幅46%,新加坡則為44888元,升幅為1.1 倍,躍升為四小龍之首;期間台灣和南韓的人均GDP 升幅分別為55% 和100%。

星台韓對科研投入均比香港為高,佔GDP 的2%以上,香港過去五年的科研投入只是0.7至0.8%之間。上述數字,均反映科研投入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立法會議員不應對這些數據視而不見。

根據全球創新指數2013 年報告,香港為全球第8 名,比新加坡略高1 名。在創新投入方面,香港排名第2,僅次於新加坡,尤其是本港在基建及市場成熟度位於全球首位,商業成熟度則位列第3,只是人力資本及研究稍遜,排21 位。至於創新輸出方面,香港排名15,其中在知識及科技輸出位列36 位,創意輸出排第5 位,由此可見,香港是有能力做好創新及科技的發展。

全球創新指數報告指出,香港的弱點是知識散播不足(佔第80 位)及科技出口下降(第41 位)。它們對香港的知識產權合作協議、知識產權申請、版稅接收、教育支出、中學師生比例及學生教育的公共支出感到關注。

互聯網專業協會最近合辦一個國際科技政策分享會,講者提及新加坡的科研投入為2.5%,當中1%來自政府、1.5%來自業界;再看香港的0.74%科研投入,怎不教我們汗顏?現時的不足,在於缺乏一個創新及科技局作為統籌及釐定策略的角色。

數年前,本港科技智庫科薈研究中心的研究也指出,開放式創新是未來的出路,成立科技局就能推動開放式創新。筆者認為創新及科技局能夠透過跨政策局的合作,整合資源,理順現有不足,透過政府對科研及教育加大的投入,促進政產學研合作,以做到知識的傳承及漣漪效應,同時透過政策配合,支援業界的科技出口,做好知識產權貿易,令香港成為一個創新樞紐,促進區域及國際創新合作,利用完善的產業鏈及網絡,促進知識分享及創造,填補不同項目之間的缺漏及空隙,同時令年輕創新及科技人才各展所長。

今時今日的城市要發展,需有政治、民生、發展三條腿,沒有發展,政治和民生做得再好,城市也沒法發展起來。創新及科技政策能驅動發展,是一個城市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期望政府和立法會可以支持落實科技局,不要因為政治角力,繼續蹉跎歲月,放棄發展機遇,否則香港再一次,也許是最後一次喪失提升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機會。

我們認為,政府下一步必須切實行動,包括成立專責小組訂立創新及科技局的功能及架構;廣泛諮詢業界及持份者的意見;積極游說立法會議員通過支持盡快成立創新及科技局。我們希望未來科技局可以做以下四大目標:

一、落實未來數碼及科技策略藍圖;二、政府帶頭增加科研投入,與星台韓看齊;三、採購本地原創科技,助年輕人發揮創意;四、保障連線人權,發展智慧數碼城市。

創新及科技局的工作,千頭萬緒,應該從法律法規、基礎建設、培育人才、創造環境、鼓勵創新、發展產業、完善創新產業發展循環、吸引投資、開拓海外市場和帶動需求等方面着手。科技能帶領社會和業界發展,也能改善市民生活,令香港成為世界創新創業之都。因此,成立創新及科技局,能提升香港的核心競爭力,期盼立法會議員及社會各界支持,利用創新及科技創值。

洪為民/互聯網專業協會會長
黃麗芳/互聯網專業協會義務司庫

原文轉載自《信報》 2014年1月22日

圖:gangzhilv.com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