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會選戰提名票投票率 有何啟示?
立會選戰提名票投票率 有何啟示?

本文作者為言論自由行行政總裁黃永


完善選舉制度第二部曲的立法會選舉,於剛過去的周末正式開始提名,坊間過去兩星期熱烈討論建制派之出選名單,尤其各派系於地區直選新劃定的10個選區會如何角力。此外,輿論另一焦點是估計在泛民缺席選舉的情況下,今次立法會選舉投票率將下跌多少。本文分析目前這類推算普遍忽略之重點,並提出新選制下提名票及總體投票率的實際意義。


在完善選舉制度之下,基於「愛國者治港」原則,所有參選者要入閘成為正式候選人,都必須從選舉委員會5個組別中,各取至少兩張提名票,也就是最低限度要有10名選委簽名支持。然而,新制就參選者可獲取提名票的數目設有上限,每個界別最多只能取得4位選委提名,所以每位參選者所得之提名票總數,只會在10票至20票之間。


提名票分布 左右地區直選形勢


明白了上述規定,才可以了解未來地區直選形勢,因為「提名票分布」是不得不用的分析框架--留意提名票之分布主要看兩點:第一,分量,也就是誰提名了誰;第二,數量,亦即該名參選人取得了多少人提名。



毫無疑問,建制派本質上是個論資排輩、且極度注重階級觀念的組織,因此即使同樣獲取10張提名票的兩名參選人,報名表上的簽名是從資深或年輕選委而來,便有實質分別和不同的政治含義。


也許反過來看會更易理解:假如一名政壇元老把提名給了某參選者,但最後該參選者低票當選甚至輸掉,試問那位提名的「元老」情何以堪?換言之,為保住自己聲譽及政治地位,任何資深選委理論上只會願意把提名票給予大熱並極高機會高票當選的候選人。


況且在高度協調的現實情況下,資深選委之間應當早有深入討論,決定由誰去「加持」哪一位參選者--故不論是地區直選、功能界別,還是選委界別,獲力捧而不容有失的候選人,應該會獲得最高的20張提名票,兼且當中全部皆由具足夠分量的選委支持。


雖然未知最終有多少人報名參選,但是按照目前建制派主導的現況來看,競爭程度較激烈的選戰,應該會出現在地區直選和選委界別。若如是,提名票的「數量」和「分量」便是建制派選民的投票指標:


地區直選方面--由於10個選區每區均要選出兩席,所以較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由3名具備差不多政治實力的候選人互相競爭。若再從管治連貫性角度出發,則最好每區由一位「老手」大熱勝出,而各區餘下之一席,則由兩位相對年輕的「新秀」去爭奪,以實現世代交替。因此具分量的提名票很有可能會集中在10位候選人身上,從而透過提名票分布來間接指出誰才是選委們屬意之大熱,然後再由其他候選人爭取選區內的游離票,藉以奪得各區的另一個議席。


選委界別方面--由於選委界別是透過「全票制」來選出40個席位,因此提名票分布的實際意義更大。舉例來說,假如選委界別最終出現50位候選人,那當中取得上限20張提名票者,應該會成為一眾選委投票時之首選,然後餘下的議席則由少於20張提名票的新秀們爭奪。固然,也不排除獲得上限20張提名票的候選人多過40名:在此情況下,則視乎「元老級」選委的提名票給了誰,從而影響選委決定最終投票予哪些人。


功能界別選戰 強調新舊交替


至於功能界別的選戰,初步估計是要刻意強調新舊交替,所以部分組別即使會有競爭,也很可能出現強弱懸殊的對決,或是「深藍」建制與中間派之爭。若然出現這種狀況,則視乎功能界別內的傳統泛民支持者或「黃絲」選民如何取態--倘若他們放棄出來投票,或是投白票來宣洩不滿,則獲得較多及較具分量提名票者該能順利當選;可是,假如反對派選民作「策略性投票」,刻意支持知名度及提名票分量較低者,則不排除有機會大熱倒灶。


由此亦帶出今次立法會選舉另一爭議重點--投票率高低的問題。現時輿論就反對派將會採取之政治操作策略,主要分為兩種:其一,是由海外流亡分子呼籲選民投白票(注意在香港作此類呼籲為犯罪行為);其二,則是索性不出來投票,而意義上可以是放棄,也可以是杯葛。


反對派兩操作 本質自相矛盾


不過荒謬之處,在於這兩種操作在本質方面卻自相矛盾。假如反對派的主要目標是要透過白票示威,那好歹也要過百萬白票才有某程度的宣傳效果,但如此便會大幅推高投票率,於是得出的結論為:選民仍支持這個完善了的選舉制度,可是礙於沒有合心意的候選人而投了白票,而始作俑者則是泛民,因為民主黨和民協皆不派人參選,害支持民主選舉的人失去投票選項。


至於第二種操作,反對派選民索性不出來投票而令投票率偏低,其政治意義其實也只是聊勝於無--因為投票率再低,估計也不會低過2010年所謂「五區公投」歷史性最低的17%。另外,建制派亦總能自圓其說,指出在社會穩定及歌舞昇平的狀態下,選民由於沒有被煽動而激化,所以不會有較高的投票率,甚至以2019年區議會選舉作例子,認為超高投票率乃高度政治化操作的結果,而社會要承擔的代價,就是讓一班危害國家安全,又或是只懂抽油水而臨陣退縮辭職的政客進入區議會;而如今在完善選舉制度之後,雖然投票率未必有民粹動亂時期般高,卻可以確保由愛國者治港,真正放心選賢與能。


原文轉載自《經濟日報》2021年11月01日


原圖:星島日報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3
好正
1
心心眼
0
好好笑
0
令人傷心
2
嬲爆
相關博評

評論

  • acp4711@yahoo.com.hk
    acp4711@yahoo.com.hk
    2年前
    0 回應 檢舉
    good

    沒有更多評論

    沒有更多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