篩檢+專科服務 未來醫療政策關鍵
篩檢+專科服務 未來醫療政策關鍵

本文作者為言論自由行行政總裁黃永


剛過去的一周,香港發生了3件看似不關連、卻對未來醫療政策發展舉足輕重的大事,當中最多傳媒關注的是政府主動修訂《醫生註冊條例》,批准非港人的專科醫生來港執業;然而同樣重要的另外兩項措施,尚有本星期開始推出的「乳癌篩查先導計劃」,以及新冠疫苗接種外展隊轉戰社區,走入領展旗下的公共屋邨商場。


上述3件事之間的關連,核心在於乳癌篩查先導計劃--這項計劃在民間積極爭取了至少15年,政府卻待至2018年才願意探討乳癌普查之可行性,並委託香港大學進行詳細研究,就乳癌篩查對各種乳癌風險的婦女是否有效作深入調查。盡管有誠意,可是官僚與醫療系統終歸還得擾攘3年,等到今個星期才終於正式出現。


整個過程中有兩大阻撓:其一,是早期乳癌檢查因為有一定程度的機會出現假陽性(false postitive,即沒有患癌但結果卻顯示為陽性),所以有部分醫生乃至官員對全面推行乳癌篩查有保留,認為無謂「嚇錯市民」;其二,是全民篩查乳癌必然會推高相關專科服務需求,而在專科醫生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普及篩查會令病人等候時間增加,徒製造更大民怨。


港府克服「心魔」 終推乳癌篩查


如今乳癌篩查先導計劃得以落實,代表特區政府克服了心魔,也同時梳理好後續政策。所謂「心魔」,乃不少市民往往諱疾忌醫:不檢測便不會知道初步病徵,那就當自己沒患病。然而新冠肺炎肆虐期間,官員開始從另一角度深深感受到「及早發現、盡快治療」對維持公共醫療體系十分關鍵;另一方面,從去年各區均有居民抗議政府在自己住所附近設立檢測中心,到上星期疫苗接種外展隊可以走進公共屋邨商場,社會整體的公共衞生意識與知識亦已有所提升,很多人不單不會被嚇到,更提高了警覺性。


事實上,公務員事務局局長聶德權上星期回應市民提問時透露,政府打算在全港18區設置臨時疫苗接種站,參考油尖旺及深水埗的經驗,即場提供醫生諮詢、健康講座和即時接種--進一步推廣這種模式,正好為政府在18區設立「地區康健中心」做預演和宣傳,目標是盡快打造一個以預防篩查為核心的基層醫療體系,並透過收集各區居民的健康資料,從而能夠以大數據分析來訂定針對性的醫療政策措施。


引入外援 為醫療前鋒增員


若把「完善篩查檢測制度」及「提升市民公共醫療意識」比喻為足球後防的左右兩閘,那麼「專科服務供應」無疑就處於醫療系統的前鋒位置。根據醫院管理局上星期五在立法會的回應,目前本港最缺人手(亦即輪候時間極長)的5項專科服務為:婦產科、放射診斷科、耳鼻喉科、眼科及麻醉科--由於提升篩查能力和市民的公共醫療意識,結果必然是在短期內發現大量需要專科服務的病人,故修訂《醫生註冊條例》的主要目標,正正是為前鋒增員,所以才會容許非港人的「外援」專科醫生來港執業。


留意特區政府今次引進非港人專科醫生的新修訂,倒是凸顯了部分醫學界反對聲音的自相矛盾:較早前,當政府只容許本身是香港人的專科醫生來港執業,醫學界則批評這些人回來後,估計只會短暫留在公共醫療體系,隨後便立即投靠私家醫院「搵真銀」云云;可是,一旦「外援」專科醫生也可來港,到時原先為香港人的專科醫生就沒有那麼容易獲私家醫院聘用,從而間接提升了他們留在公共醫療體系的可能性。


正因如此,反對引進海外醫生的業界人士,原則上應該支持「非港人」專科醫生亦可獲特別註冊。矛盾之處在於,同一班反對聲音依然反對外援來港執業,批評如此修訂猶如中門大開,令本港醫療水平下降云云--只要再讀一次上段,便知道這說法根本站不住腳:在原為港人的專科醫生也能來港執業的前設下,仍願意付更高昂費用(因為他們的家不在香港,故要付額外生活費)所聘用的外援,理論上只會更為優秀。換言之,在市場價格機制的調節下,非港人專科醫生必定要達到相當高水平始獲青睞。


寫到這裏,心水清的讀者必定質疑:容許私家醫院以高薪聘用非港人專科醫生,那麼香港未來的醫療體系,豈非逐漸變成嚴重傾側於富人?客觀現實是:眼下專科服務的貧富差距已極大,只要想想有錢人能如何看專科醫生,與排隊等候公共醫院專科服務,便知問題有多嚴重。不過,公立醫院醫生長期要求必須改善待遇,始能挽留人手流失的說法,實際上是忽略了此乃結構性問題,意思是隨着本港人口老化及累積財富增長,將會有愈來愈多中產人士付費到私營醫療體系,到時私家醫院更不愁沒資金爭奪醫生。


「3步走」規劃 應廣泛應用


如何解困?答案又回到參考乳癌篩查先導計劃--根據香港乳癌基金會一直以來的倡議,本周推出的篩查計劃只是第一步,目標是為高風險群組(如肥胖、早來經、遲生育或從未生育)進行檢測,從而及早發現、盡快治療,並間接讓市民更認識相關健康風險;由此便進入第二步:針對低收入群組進行大型篩查,讓這個因為關顧生計而忽略自身健康的階層了解定期檢測的重要,並透過公私營合作模式收集數據,而地區康健中心可擔當關鍵的聯繫人角色;最後是第三步:從大數據分析公共及私營醫療體系的需求,終極目標是推行全民篩查,以降低死亡率。


宏觀來說,以上這套「3步走」規劃方式不單可用以應對診治乳癌,更應廣泛應用到各種專科服務,從而釐清海外招攬和本地培訓人手之比例,再以此設定公立醫院醫生待遇該提高到甚麼水平。


原文轉載自《經濟日報》2021年09月07日


原圖:RTHK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2
好正
1
心心眼
0
好好笑
0
令人傷心
0
嬲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