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港人移民 4大宏觀背景
拆解港人移民 4大宏觀背景

本文作者為言論自由行行政總裁黃永


兩年前的這個月,反修例示威發展到了「大三罷」(罷工、罷課、罷市)的階段。猶記得當時某個甚多人廣傳的社交網絡帖文,大意是:「對付」建制派或藍絲的最好方法,是用其論據本身的邏輯作反駁,例如聽到他們說「攬炒」破壞香港經濟,中央哪會就範時,便可指出若然繼續態度強硬,將令中產專業人士紛紛移民,難道領導人不怕到時掏空本港的人才和資產?結果還不是一樣打擊特區經濟?


今天看來,中央的答案十分明顯:不怕香港人移民--統計處上周發表最新數字,由去年年中到今年年中有89,200人移離香港,但中央對港政策不單完全沒放寬,更持續收緊。在此主旋律下,加上電子消費券帶動良好經濟氣氛,特區政府的回應自是不以為然,認為人口遷移既涵蓋工作和讀書等各類目的,故概念上並非必為移民,更補充說國際城市的人口流動性本來就很高。


反觀部分港人那種自以為是、不可一世的態度,既侮辱「邏輯」二字,亦令香港整體付上現時沉重的代價,尤其凸顯那些所謂「冷氣軍師」之無恥:一發現自己錯判形勢,便往往第一時間賣樓移民。


事實上,移民問題屬於人口政策的問題,正如今日的特首林鄭月娥尚是政務司司長時已多次強調,人口政策牽涉所有政策局。既是如此宏觀,思考起點便可以從PEST背景分析開始:


離心者移民 消除政治不穩定


政治背景(Political context)--反對派多年來把人口政策問題,單一聚焦於「內地人移居香港」這點上,藉以煽動仇恨情緒,並忽視家庭團聚的需要。最離譜莫過於在「土地大辯論」期間,不少泛民及本土派竟認為,與其處理土地供應問題,不如先處理人口政策問題(如大幅削減單程證名額)!另一方面,特區政府則只顧強調人口老化問題,包括生產力下降及嬰兒潮世代的醫療成本大幅上升,結果是不論提出甚麼具體政策答案,也不能滿足反對派那「不准內地人來港」之要求,最終導致社會嚴重分化。


從中央政府的角度,1997年前仍盼望香港終有日人心回歸,且當時的反對派仍然信奉「民主回歸論」,所以當時移居海外的港人不少傾向回流,而中央亦歡迎他們回流為特區貢獻。相比之下,現時移民的港人是見到中央以徒木立信的方式訂定了《港區國安法》和「完善選舉制度」等安排下,不認同國家決定而產生此地不宜久留的想法,所以這些人心態上不再對香港留戀,而中央亦不介意令社會繼續分化的人一去不復返,間接消除政治層面的不穩定因素。


中國經濟實力大增 受影響微


經濟背景(Economic context)--香港今次移民潮與回歸前比較,在經濟背景方面最關鍵的分別,是上世紀90年代國際社會主流仍追隨新自由主義下訂立的「華盛頓共識」(包括貿易自由化、產業私有化、浮動滙率等一系列加速全球化的措施),加上中國尚未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所以有必要透過香港展現北京當局支持以英美為首所推崇的積極不干預政策,情況與金融海嘯後,開始連歐洲諸國也質疑美式資本主義造成的結構性貧富懸殊,再對比現時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下,北京當局以政策宏觀調控,要求地方政府適度有為,一再成功應對新冠疫情,絕對大有分別。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經濟背景轉變,是中國經濟實力大幅增長:根據世界銀行的數字,香港的GDP從1997年時為內地的18.4%,跌至前年的2.7%。也就是說,就算本港今趟流失人才和資產在比例上與回歸前差不多,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卻弱得多,遑論目前內地已培養出很多具備國際視野的專門人才,大可隨時取代那些於香港騰出來的職位。


社會背景(Social context)--回歸前移民外地的一眾父母輩,許多都與內地親戚仍有聯繫,而且內地上世紀70至90年代資源貧乏,不少港人也會把物資送回鄉接濟家人,乃至從社會整體的層面可見,港人對1991年的華東水災籌款亦十分踴躍。


部分難融合內地 加深移民執念


時至今日,香港和內地過去那種「血濃於水」的關係客觀而言已不存在,特區與祖國本質上並非有機結合,而更似策略性聯盟。在這種情況下,人口政策會由「動之以情」(大概可以「祖國好則香港更好」這句總結),下降至「誘之以利」的層次(即大灣區那7,800萬人口的「龐大消費市場」)。可是這種單純的成本效益分析,並不會令那些抗拒認識內地的港人感到因利乘便的優勢,反而會擔心自己不熟悉內地市場,毅然下定決心移民。


科技背景(Technological context)--新冠疫情讓全人類醒覺,原來實體空間對工作的影響並不如想像般大,部分人更因為習慣了work-from-home而變得對離家上班心生抗拒。反過來看,通訊科技毫無疑問令人減低了對移民的憂慮,覺得在地球哪裏也可以上學、上班、見朋友。


另一方面,在科技應用的層面,香港人慣用的平台及產品與內地亦有很大分別:蘋果對華為,WhatsApp對WeChat,Instagram對抖音(某程度上甚至不能比較),加上雙卡與翻牆的考慮,也會令部分港人認為難以融合內地,間接深化了他們申請移民的執念。


熟悉國情人才 足填補關鍵職位


綜合以上政治、經濟、社會、科技4大範疇,結論相當明顯:既然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俱在,那當局取態自是「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她去吧」--至於香港剩下來各界的關鍵職位,將會由熟知國情的港人逐步接手;若然特區人才不夠,則會透過內地專才計劃填補。至於不願意融合大灣區的專才,則應該很快會被淘汰。


到底是人離鄉賤,還是人賤離鄉,抑或是賤人離鄉,相信今次移民潮過後幾年,大家便看得一清二楚。世上沒有所謂最好或最差的時代,與其訴諸時代的抉擇,不如反省一下,自己的抉擇為香港塑造了一個怎樣的年代、怎樣的未來。


原文轉載自《經濟日報》2021年08月16日


原圖:星島日報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36
好正
11
心心眼
11
好好笑
9
令人傷心
22
嬲爆

評論

  • 你的光榮,我的榮耀
    你的光榮,我的榮耀
    2年前
    0 回應 檢舉
    正確

    沒有更多評論

    沒有更多評論